"得到"遭遇第一层天花板:3000万用户 日活不足百万
不过在今年,史天清只购买了两门与法律和医学相关的课程,其他会员也没有再续订。“得到”上面的课程越来越多,反而让他产生了选择障碍和审美疲劳,课程变短之后,给他的震撼感也不如从前。现在,“得到”还是他的学习工具,不过他对课程的选择更慎重了,学习的热情和认真度也不及最初 2790 。 从前,“得到”号称“只服务人群中2%的终身学习者”,目标用户是喜欢不断探索陌生领域的“高级外行”。而这些喜欢探索深度知识理论的“高级外行”,在“得到”更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栏目了。 除了“得到”自身的发展原因,整个知识付费行业也步入了瓶颈期。 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混沌大学、知乎、喜马拉雅、微博等不少内容平台都纷纷涉足或强化知识付费功能,“得到”也从中分得一杯羹。
今非昔比。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知识付费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增长后,产品形态多样化,市场竞争加强。
“没有哪一棵树能长到天上去,也没有哪一波红利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今年五月,知乎CEO周源在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曾表示,知识付费这阵风吹起至今三年,如今已经出现了复购率降低、完课率降低、使用时长降低的“三低”现象。不管之前的风有多大,这条路现在都不太容易了,必须从新的出路突围,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很多知识付费领域的公司都纷纷开始转型。“往左是教育,往右是娱乐;抬头是上网,低头是线下”,是周源认为的最典型的转变模式。 尽管知识付费的红利窗口已过,英诺天使基金的合伙人王晟还是认为要相信这个市场,特别是现在人们对内容付费的意识越来越高了。 在他看来,过去的电影票房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才从两亿发展到十几亿,而知识付费历时两年多,已经在去年有了七十亿到八十亿的市场。 知识付费的市场预测也较为乐观,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2020年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35亿。 不过王晟也认同,“得到”在过去的确也在打“知识焦虑牌”。它的目标用户是行业精英人群,有极强的不安全。他们害怕失业、害怕被时代抛弃,希望通过知识付费得到心理安慰。 但是随着“得到”涉及的课程过多且趋于同质化,缺乏精品内容,这些用户已经对焦虑免疫了。王晟以为“得到”想要在知识付费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则需要在供给侧提供更优质多元的内容,在需求侧开拓新的用户群体。 “得到”的新出路 那么,“得到”的新商业模式是什么呢? 还记得罗振宇在三周年公开的《致用户的第二封信》吗?他正在尝试重新定义“得到”,准备低头向左前行。 “得到”的一个重要新改变,是拓展知识服务的新形态。 罗振宇强调,“得到”的终极愿景是建设一所全世界领先的新型通识大学,未来更贴近“大学”,“得到”选择重视教育,走向线下。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