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过往 见未来 康普吴健谈网络技术与标准的普适价值
目前大部分的数据中心是在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因为客户在那里,移动终端在那里,IT接入在那里,将数据中心建设在那里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这是一个普适原则——随着应用的丰富性、流量的增长和对延时要求的越来越苛刻,延时这一点非常关键,随之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交付的服务应该离客户越近越好。 这直接催生了边缘端的发展,也就是现在的边缘计算。边缘是为了解决本地服务,实现快速交付与快速计算。边缘计算不仅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体验,也是5G时代下万物互联的需求。现在随着5G和物联网部署速度的加快,催生了一批对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的网络应用需求,从而促使数据中心往网络边缘转移。 “因为5G对高速率、低时延和海量接入都有极高的要求,如果所有的应用都要在北上广深进行计算、交付、存储和传输的话,是达不到要求的,只有本地交付、本地计算、本地存储才可以实现。所以,边缘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且会是系统性地集体推进。”吴健说。 另外,5G带来的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服务,而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比如,医疗中的远程手术,由于机器计算的精确性,机器人能够比医生更精准地进行手术。但是问题在于能否保证网络连接的稳定、持续。中途如果出现问题,比如突然卡顿10秒,就有可能危机患者的生命。所以,对于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还是有待研究的课题。所以只是强调速率这一个角度,是远远不够的。 吴健认为,5G、物联网、边缘计算,这三个概念是联系在一起。5G解决了物理层的传输问题,物联网解决了终端的多样性以及未来网络的融合性,边缘能够带来交付服务的质量提升。三者在一起才是未来的一个理想愿景。 对于现在热门的区块链技术,吴健表示,区块链的概念就是去中心化。从互联网的分享式模型来看,去中心化早就存在,而去中心化其实也是分布式的一个概念,跟我们今天谈到的5G、互联网、边缘有一脉相承的思路。“你可能从来没有通过核心机房获取数据,而是与其他用户建立连接,这其实也就是边缘的概念。” 在目前的市场中,“云”和终端之间,还有一个新词叫“雾”。吴健认为雾与云是相同的概念,只是用了一个新词语。从核心思想讨论,云处于上方,即大型云数据中心,但当水汽到地面,集聚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称之为“雾”。换而言之,当你的资源在周围无处不在,这就是雾的概念。那么,我们正在建设的大型云计算中心是“云”,如果把所有的资源,尽可能地靠近用户,即实现一个楼宇里的一个无线接入路由器背后有机房,一个基站塔下面有机房。这时,给用户提供某种服务或大量的服务,实现时延小于一毫秒就很轻松。同时,还可以接入大量低速率的终端,即使一平方一百万个物联网传感器的接入也问题不大。对于个人享受的速率,基于无线频谱资源的拓展,单个客户都享受到1G左右的速率,那也是指日可待的。 边缘侧的发展,从网络设计的角度来看,运营商需要持续增加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之间东西向的流量,而非依赖更长距离的南北向传输。无论如何,网络都需要不断地增加边缘处部署的资源,从而提升本地数据处理能力。这不仅能够让本地设备满足超高可靠、低时延的需求,还能有效节约带宽。 康普的客户方法论不论是5G还是Wi-Fi 6,随着应用的不断拓展,我们的基础架构需要做到同步提升。康普与客户沟通过程中,一般会从三个方面加以考量:宏观设计、微观的产品模块化以及各方面的创新技术。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