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戴”分手,传统车厂的自动驾驶联盟何“难”之有?
这个正是我们在开篇提到的宝马和戴勒姆的“结盟”。去年2月,德国两大豪车品牌宝马和奔驰母公司戴勒姆就共同宣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共同合作开发自动驾驶系统。连同1月时候,大众和福特的全球战略联盟一起,被外界解读为全球汽车市场全新的大联盟时代的到来。 而双方的正式合作开始于去年7月。当时,两家公司表示将一起出资出人组建一个由1200名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将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共享资源,重点开发下一代驾驶员辅助系统、高速公路场景自动驾驶以及自动泊车系统,并在2024年首次在车辆上运用这些技术。 当时双方合作的目的不难理解,就是希望通过合作来分摊高昂的研发成本,共享技术资源,以加快双方在自动驾驶领域追赶特斯拉的步伐。 但显然,双方的这一期望在今天并没有实现。从外媒的报道来看,双方在当初签订合作协议之前,并没有进行深入详细的专业讨论,也没有和供应商商议具体的技术路线。而在经过广泛审议之后,双方认为,鉴于建立共享技术平台所需费用以及目前不太好的经济大环境,暂停合作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也就是说,双方的技术人员在技术路线的选择差异导致双方难以达成共识,由此带来的共建技术平台的费用可能会相当高昂。因此双方“友好地”暂时终止了合作。 那么,造成双方合作难以进行背后的更深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选择权旁落, “宝戴”难敌趋势 在这场高调的合作和“友好”的分手背后,我们自然可以归结为宝马和戴勒姆这两家百年车厂相互竞争的延续,双方不愿打破各自建立起来的技术壁垒。 (奔驰调侃宝马的广告) 但这并非点出这场竞争的实质问题。那就是宝马和戴勒姆在自动驾驶技术的选择上,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权,而是更多要依赖其所选择的技术联盟的路线。显然,他们分别依靠的技术路线更加难以走向合作。 从上面我们知道。2016年,宝马选择的自动驾驶路线是和英特尔、Mobileye组成的技术联盟,合力研发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当时计划是在2021年前,将这个覆盖L3-L5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开放平台全面推向市场,实现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和全自动驾驶车辆量产。 而戴勒姆在两年前选择了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与其一起开始紧密合作,布局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随后在奔驰S级车队上,实现自动泊车技术。而博世的自动驾驶平台则主要依托英伟达的技术。在“宝戴分手”之后,戴勒姆马上选择了英伟达,作为其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的支撑厂商,其逻辑就不难理解了。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