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有望告别“裸奔时代”
要便宜免费、要保护隐私,这其中有天生矛盾。站在企业的角度,难免喊冤,毕竟消费者所感知到的是个人信息保护外侧的内容,而无论企业花费多少财力去打造数据防护的壁垒,仍然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此时矛头都会直接指向企业的防护措施不当、风控水平不佳上。 特别是对于囊中羞涩的中小企业,难以权衡在数据保护上的花费与成效,无奈之下只好抱着侥幸的心理钻监管的空子。 类似这样的隐性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IDC统计结果表明,全球数据容量从2018年的33ZB到2025年将超过175ZB。我们假设让一个人以25Mb/s的速度去下载这些数据,竟需要整整18亿年。如此庞大的数据体量中,既包含用户个人隐私数据,也包含具有重大商业价值的企业数据和涉及到国家政府安全的机密数据。 多年来,我国的监管层始终像是辛勤的“消防员”,只能在每一次东窗事发后,再去力挽狂澜、起死回生,而实际上,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不才是更好的实践途径吗? 有法可依,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数据隐私,这个细思极恐的话题,能否在这一次真正进入“完结篇”,我们拭目以待。 致谢: 感谢链兴资本创始人张明镜,同济大学区块链价值互联网创新应用实验室戴文浦教授,基于本文所接受的采访。 参考文献: 《公安部专家谈大数据安全与政策法规》BDTC前瞻; 《数据安全是大数据行业立法重点》中国经济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网络安全“老三样”难以应对网络战》环球网; 《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趋向》法制网。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