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于无形的“环境智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智能?
在手术室场景中,环境智能可以利用环境摄像机检测算法,降低手术事故的发生频率。也就是通过手术视频来训练算法后,可以准确识别手术的正确运动轨迹,其准确度能够达到专家级外科医生的水平,这一就会在手术中提供一套有效的手术反馈系统,降低手术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环境智能还可以通过摄像头进行手术物品计数,防止手术物品意外滞留在患者体内。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手术室吊装摄像头,跟踪手术医生的身体动作,误差不超过5厘米,从而创建精准的手术日记。这些都将降低手术风险和手术事故的发生率。 此外,还有在医生就诊室,通过环境麦克风的方式来记录医生和病患的问诊内容,帮助医生快速形成文本信息,帮助医生节约记录病历的时间。根据一项实验,在经过对门诊音频的深度学习训练后,问诊单词的转录准确率达到了80%,文档整理的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15分钟,这使得医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去照看患者。 因此,通过这些医疗护理场景的应用,我们看到环境智能可以大幅改善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行为,也能给患者提供很多平时难以觉察的救助和预后干预。而从管理的角度,环境智能也可以通过优化医护人员的活动、提高效率等方式来改善医疗成本。而这些将是未来环境智能所要重点去研究的领域。 显然,环境智能绝不止于医疗护理场景,深入到日常生活,也将大有可为,毕竟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个事实就是我们都会变老。 日常护理中的环境智能 撰写此文的时候,正好看到一则令人叹息的新闻,台湾一名年轻艺人在家中洗澡的时候意外摔倒,因为是独居,摔伤脑袋后在家中昏迷太久,不治身亡。这名艺人年仅36岁,实在令人唏嘘。 现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逐年上升,日本已经进入超级深度老龄化社会,而我国也很快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据统计,到了2050年,世界65岁以上的人口将从7亿增加到15亿。这一冷冰冰的数字终有一天会发生在你我身上,独居将成为大多数人未来的生活常态。而从我们身边经常听到的邻居亲戚里有老人摔倒,生活无法自理的各种示例中,我们就能深刻感受到人至晚年的危机感。 环境智能的出现,正是我们来应对这一未来晚景的一种解决方案。在独居中面临起居饮食、洗澡如厕这些日常生活,以及慢性病管理、身体康复、行动不便等问题上,环境智能锁提供的监测、预防和报警等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日常生活管理中,环境智能可以提供日常的临床护理,通过非接触式环境传感器可以获得独居者的生活数据,来建立日常生活的记录报告,也可以记录心率、血糖、呼吸等身体指征,特别是通过摔倒检测可以有效防止老人跌倒后无人发现,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在慢性病管理上,步态分析在身体康复和慢性病管理中,是诊断和测量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通过加速器传感器,可以持续测量步态,进行步态分析,创建交互式的身体康复程序。 论文中,一项研究中,使用深度传感器测量了9名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模式。研究发现,深度传感器可以跟踪膝盖的垂直运动,其误差在4厘米以内。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深度传感器为脑瘫患者制作了一个运动游戏。经过24周的测试,使用游戏的患者的平衡和步态提高了18%。 此外,环境智能还可以用于心理健康的诊断和预测,成为人们接受心理治疗的一种更便宜,也更准确的一种的解决方案。 从以上的示例中,我们已经看到环境智能在帮助医护人员改善临床诊疗行为,减少意外风险,已经帮助患者实现疾病筛查诊断,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价值。 不过,从当前论文所实现的技术场景和应用,以及要在全社会更大范围内的应用,还会遇到很多的挑战。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环境智能需要进行更多跨机器智能领域的研究,识别复杂场景中的人类行为,也还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环境中的数据和特殊事件,建立足够多的机器学习算法来应对这些特殊状况。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