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流派战争: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在传统硬件模式的架构下,如果需要更高处理能力或是更大存储空间,用户通常会选用纵向扩充模式,也就是采购更高级、更强大的服务器来实现,比如选择大型服务器或高端小型机。随着应用规模越来越大,用户便不得不选择再次升级硬件设备。 新客户源源不断涌入,旧客户需要持续升级,作为设备供应商,以硬件产品为利润来源的设备公司自然十分乐意看到这一幕。 但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云计算,必定会对传统硬件厂商们造成重创——如果用户纷纷投向云计算怀抱,不再进行硬件设备采购,取而代之的是采购云计算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设备商们的饭碗也就不保了。 无论是 Amazon 还是 Google,他们开始创建云计算的初衷都是为了能够降低硬件平台的成本,使用标准化、低成本的硬件,然后通过软件方式进行横向扩展来构建一个大型而且稳定的计算平台。当用户将数据统一保存到云服务商的机房,云服务商便会采用虚拟化等技术来提高硬件设备的使用率,例如 2006 年英特尔 IT 部门采用虚拟化后,服务器整合比是8:1。 不仅仅是传统硬件厂商,转型云计算的硬件厂商则更为尴尬,前者有硬件技术与制作工艺作为护城河,但后者发展云计算则有种自毁长城的味道。 互联网公司做云计算是基于自身基础业务而展开的多元化,而硬件公司做云计算,则需要怀着壮士断臂的信念牺牲自己已有业务——不仅每多一个云服务客户就会少一个硬件客户,而且和更新频繁利用率、利润双高的硬件相比,云不仅便宜而且利用率还低。互联网公司们没能夺走的优质用户却被他们自己赶走了 上市公司最看重的便是利润,自然不会轻易去做赔本的买卖,所以许多硬件厂商在发展云计算的战略决策上会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逐渐退出云计算的历史舞台。 自 2006 年 8 月 9 日,Google 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首次提出云计算概念之后,软件公司与硬件公司之间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 13 年之久了,即将以代表着互联网的软件公司们的胜利而拉下帷幕。 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败者或许败得心存不甘,但胜者绝对胜得理所当然。 【编辑推荐】
点赞 0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