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中国AI芯“觉醒”的五年
从2015年10月,地平线第一个芯片工程师入职,第一行芯片代码敲出,开始做前端开发,经历了写代码,测试代码,画一层一层的物理实现图的过程,再到制造样片,最终在2017年8月16日点亮。同年12月20日,第一代芯片连同基于芯片开发的多个典型应用发布。 其实,一开始芯片团队自己都怀疑,“能成吗?啥啥都没有啊!”。但项目真正跑起来之后,团队的信心开始愈发坚定。 在某一个关键的节点,为了保证芯片研发进度,据说地平线算法负责人黄畅把自己锁在小会议室里,噼里啪啦写了两个星期的代码,并在门口挂了张牌子:“封闭开发中,请勿打扰”。 两个星期之后,拿着最终版本的算法架构,黄畅走出小会议室,黑眼圈深重,顶着凌乱的头发,眼里闪着光,“搞定了!” 磨合成熟的团队让地平线的芯片研发周期缩小到了22个月,不同于互联网行业的快速试错和迭代,芯片还绝对错不得。余凯说,一款AI芯片研发成本超过5000万美金,这对创业公司来讲是风险极高、压力极大的事情。 只造武器不打仗 造芯两年,2018年5月,云知声交出了第一代芯片“雨燕”,面向智能家居和智能音箱,在更低成本和功耗下提供更高的算力。芯片采用了ARM的架构和自主算法,选择台联电代工和一家中国台湾企业完成封测。 没成想,黎明之前最黑暗,5月16日的芯片发布会,一度让云知声决定取消,因为本来就绪的芯片突然点不亮,大家惊出一身冷汗。 李霄寒迅速组织排查,发展板子图有问题,立即改了一版重新验证,用时一周,有惊无险。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