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aaS的几个观点,都“说错”了?
为了辅助一些企业或信息化部门进行预算编排和采购决策,传统的 ICT 架构结合软件授权费用的模式下,过去会引入 TCO(总拥有成本)的评价标准工具,从现金支出角度,评估硬件、产品服务从采购到后期使用、维护的总体成本。 而不少 SaaS 软件厂商表示,如果用户数足够多,就可以将整体成本在更多的用户基数基础上摊销,实现为每个企业用户的承担成本接近于零的服务。 可这个成本,是 SaaS 软件厂商的内部成本,而服务的销售价格则是由市场和供需来决定的。何况现实的情况,有很多围绕旧生态提供高性价比运维和升级服务的厂商,原有的硬件基础设施也不会因成本问题被快速淘汰。 “不断鼓动宣传企业上云或者采购 SaaS,让企业买单却肥了厂商!”很多企业已经有了这样的防备心理。而企业在不饱和的硬件资源上,可以构建更多的 Serves 和 Ability,更进一步摊薄了旧体系上的 TCO。 因此,算经济账,一段时间的角度考虑,切换 SaaS 并不一定能降低企业信息化的成本。 企业运营,是要在成本、收益和投资风险中,衡量各种因素后,再最终做出决策。而 TCO 是简化的评估模型,有他理想化的一面,往往被孤立的使用,尤其适用于企业内成本中心角色部门使用。有些情况下,持有成本不应该是企业核心考虑的因素。 由于商业模式的进化发展和数字化的普及,企业 CIO 和信息化部门的角色,近些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甚至成为了不少企业新的经济和收入增长点,如果这个时候还纯粹拿 TCO 的视角进行评估测算,明显是不合适的。 因此,如果一些 CIO 还单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在格局上是有点“输”了。 SaaS 卖的是服务,而软件只是服务需要的一个工具或者体现载体。提供专项服务,是社会与市场经济专业化分工的体现。只有专业化的分工,才能够降低市场和社会成本,这也是很多专业外协和分包业务存在的市场意义。 只要时间够长,采购专业化的服务,对企业来说一定是高性价比和更专业的选择。只是当下阶段,市场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积累,这方面的专业服务商,与服务对象中的很多中大型企业的身份地位还不对等,也不具备规模效应带来的巨大价格优势。 另一方面,SaaS 背后服务和技术能力,能给企业自身和信息化部门,带来更多价值和超额收益,从企业、高管、个人、厂商的目标及利益方面进行统一绑定,如能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和引导,或许更有现实意义吧! “长大后的我们, 全部变成了我们当初最讨厌人的样子!” 话说回来,一旦行业内的头部 SaaS 厂商,具备了规模体量优势及各种护城河,获取了行业数据并深度绑定了服务对象,会不会强势的从他们手里开始抽取更多利润,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