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初战 京东+拼多多为何小于淘宝
其实无论是双11还是618,中小电商平台都是受益的最大者。许多过去只在一个平台购物的消费者,也会去一些不常去的APP上看一看,这为中小平台带来一个难得展示自我的机会。大促节中,纵然消费者会兜兜转转,最终还是要回到淘宝APP上。一方面得益于淘宝平台整个生态的良性,每个“新”消费者,只要下载了淘宝APP,都能很快在找到自己喜欢的购物方式。一方面全品类商品和诸多特色频道,也充分承载和解决着细分到极致的各种消费诉求。用户即可以直接进入品牌的天猫官方旗舰店,也可以去聚划算买到“平常不敢想”的特价大牌商品,还有淘宝特价版上选不过来的工厂直供价的便宜好货等等。总之,只要敢想,就能在淘宝上找到。 经济学家杜森贝曾提出过一个棘轮效应的理论,意思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如果把电商各平台形成的格局比做一个漏斗,淘宝就像是地基层。消费者尤其是刚触网的新兴网民,或许会因为某种原因走向另一家电商平台,最终还是会回到淘宝APP上,一旦进入就会很快的融入进来。 根据QuestMobile此前的一份报告显示,卸载淘宝APP的用户有50.3%流向拼多多,拼多多APP的卸载用户中有78.3%流向淘宝。 除了两个全,淘宝也一直是电商行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今年618大促的逆袭,就让人看到过去双11的影子,淘宝可以说是电商造节的“鼻祖”。 618期间大火的直播电商领域,淘宝直播就是一个重要引擎,带动着全民带货的热度。 今年618,淘宝直播已经圈定了300多位娱乐明星,多达600多位公司总裁也在天猫预定了排期。直播电商这种以“直播+实时购物”的新消费形式,凭借着沉浸感、高性价比和娱乐属性等优势,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至今包括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都在加码这方面的布局。 这种带动潮流的能力,也是淘宝作为国民级APP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平台思维PK to T思维 回首5月底,京东宣称今年618将推出百亿补贴、千亿优惠和百亿消费券,提供超过2亿件的五折商品,包括电脑数码、家电、日用消费品、美妆、家居家装产品以及服饰等商品。初期大大的造势了一番,京东占据“C位”的心“昭然若揭”。 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也用“我们的补贴不设上限”这样的言论,试图将618期间市场的关注度钉在自家平台身上。不设上限的说辞显然有过渡宣传的嫌疑,在眼球经济时代,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 最终的结果证实,不去“夸张”宣传的淘宝,获得了消费者更多的注意力。 同比去年,今年天猫618的优惠力度更大,从“满300减30”升级到了“满300减40”。相比口口声声说“简单”的平台,天猫、淘宝等阿里系平台的玩法才真的打动消费者。而且就在不久前,天猫官方又加了40亿现金消费券,足见活动的火热。 根据市场分析资讯公司Kantar(凯度)月前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95%的消费者表示将参与今年618,其中6成首选淘宝天猫。 为何有这种差异呢?拼命想要引起消费者注意力的两家平台,双双的被冷落,淘宝的热度却一路走高。这就要提到不同的平台属性,决定了它们各自最终的走向。 20多年时间,阿里坚持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理念,整个生态辐射到电商、金融、云计算、社交、泛娱乐等多个领域,“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已是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淘宝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形成了自己开放、包容、多元的平台属性。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