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十年,8.0版本更新,这波太炸了!
这一年张小龙进行了一个长达4个小时的“拖堂”演讲,从微信的设计原则、历史、初心开始,再到小程序、小游戏、公众号、朋友圈、看一看,最后连信息流、AI、微信支付(红包)、企业微信都详细说了个遍。 虽然各个项目张小龙都有说到,但从顺序和篇幅上看,小程序已然成为了微信当前的重点,就连小游戏的位置都要比公众号靠前了。当然,当时公众号作为一个上线了7年的平台,整个生态都已相当成熟,微信腾出手来做其他的项目也是情理之中。张小龙甚至说:公众平台不是为媒体准备的,但公众平台确实是被自媒体用得最好的一个领域。 对于第一次到达“无人之地”,10亿DUA的成绩对微信团队而言,既是里程碑也是压力,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跟上时代的变化成为了微信当下的难题。而张小龙在总结微信八年时说道: 微信的梦想是什么?刚才说过,从个人角度成为人最好的一个工具朋友。从平台角度,建立一个市场,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在墙和鸡蛋之间,似乎总是站在鸡蛋一边。如果你做大了,微信会限制你,如果你刚起步,微信会扶持你。 所以我们真的很少思考竞争对手这回事。微信也没有竞争对手,不必老是给我们按上各种竞争对手。如果有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组织能力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一家独大和一手包办,对于一个平台而言并不是健康的状态。“同行”作为特殊一年的演讲课大主题,既有点庆祝的意味,也表达了微信一直秉持开放性,与用户和第三方携手前进的胸怀。 附2019年微信公开课全文:《张小龙微信之夜4小时揭秘:公众号不是为大家准备的,内容才是根本》 • 视频号的序章:2020年 未完成 Always Beta 2020年张小龙并没有现身公开课现场,而是通过视频发表演讲。 不像之前对每个项目“点名”式的评论,张小龙在2020年的演讲更宏观。乍看上去,他只是在说:互联网时代引起的隐私出让、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多样性和搜索的困难,但张小龙既然提出了问题,那微信后续会怎样解决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看似我们面对海量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哪一些看、哪一些不看,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去一一筛选,导致我们看到的总是局部。 从2020年的更新看出,微信的解决办法就是:既然你没时间筛选,我们便引进机器推荐帮你筛选。 2020年是微信有史以来更新最为频繁的一年,果酱妹也做过年度更新盘点,大大小小的功能更新不下百个,而最重要的大趋势便是微信全方面引进机器推荐,从公众号到视频号,用户所及之处,微信都插入了机器推荐功能。 此外,张小龙重申微信“很重视人人都可创作的内容”,并预告会有“短内容”的功能上线,自从拉开了视频号横空出世的序幕。 2020年张小龙说得不多,但都是重点。除了视频号的预告外,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话: 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尝试的,以及如何组织起来做。对团队来说,早期是考验我们的产品能力,现在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组织能力。 张小龙在2020年演讲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用户。 前期微信推出的项目能做起来是一方面,而做起来之后,怎样把它们的能力最大化,这是微信在2020年的任务。 附2020年微信公开课全文:《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重点:公众号将发力短内容,春节红包创新》 • 视频号展露锋芒:2021年 “激发 We Build” 如果是2020年的大主题“未完成”是指视频号的未完成、微信生态的未完成,而2021年的大主题“激发”,便是要在2020年微信完成了视频号的多次迭代、用视频号连接起了微信生态的基础上,激活微信整个生态。 作为2020年和2021年微信重点打造的项目,视频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2021年张小龙演讲的主角,张小龙从视频号的起源谈起,分享了他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中视频的看法和视频号产品设计的思考。 而最耐人寻味的,是张小龙首次解释视频号的定位: 1、视频号是个人和机构的“官方网站”; 2、视频号是结构化的视频内容载体。现在开始沉淀视频化的内容,微信就像是一个视频图书馆一样,随着时间推移可以沉淀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有一天这个知识库通过搜索推荐的方式可以被挖掘,长视频是对未来数据的积累。 而直播是当晚除视频号以外的第二大焦点,张小龙提到之前视频号中引起了超过100万人观看的“流星雨直播”,甚至说: 所以我在想,还有什么内容形态是比短视频更能被更多人接受的。 我觉得直播有这个机会。直播比短视频的生产更容易,是因为拍一段短视频是需要有内容准备的。而直播,是不需要准备内容的,它就是日常聊天。 张小龙也预告了日后可能会有直播的入口。 附2021年微信公开课全文:《张小龙最新演讲全文:现在的微信和10年前一样简单》 从2015年到2021年,微信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实现着“微信宇宙”的版图。 如果说2015年之前,是微信初开天地的混沌状态,并没有生态可言,当时的更新也只是健全应有的基础功能;2015年到2016年是微信生态意识的觉醒;而2017年之后,便是新天地。就像张小龙在2021年微信公开课演讲提到的,他当时也没有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03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张小龙多次在公开演讲中解释微信的初心和设计原则,围绕的是两个核心:第一,是微信要搭建一个生态系统;第二,微信是一个工具。 其实张小龙在2015年第一次在微信公开课演讲时,就已经说到: 我们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说我们要建造一个自己的宫殿出来。我们希望整个森林是去培育它的一个环境,我们让所有的一些生物或者动植物能够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出来,而不是说我们自己去把它建造出来。 在前天的2021微信公开课演讲中,张小龙再次说: 我们自己不做内容,也不会去买内容。我们不关注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 做产品做连接我们做最底层的设施,我们做好连接,基于这个连接产生出非常丰富的结果出来。 这两个演讲的核心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整个微信,还是细分到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朋友圈等等产品,微信一直在做的只是产品底层设计,把充实和丰富内容的权力交到用户和第三方手里,微信的终极目的,一直是要成为一个高效完成用户任务的工具。 2016年,张小龙用4点概括了微信的价值观: •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 让创造发挥价值 • 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 • 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而2021年,张小龙最终用了两个词描述微信:连接、简单。 外界都戏称微信“爱好连接”,而行至10年的微信,的确连接了12亿用户,公众号、小程序、小游戏、视频号都连接在创作者和用户,而“做连接”的身份,注定了微信过去不会,将来也不会将重心放在内容上,而是会专注在产品的底层生态规则设计,让创作者和用户自发在平台上生长出丰富的模样。 而“简单”一词,说来简单,但面对众多APP都越发臃肿的情况,想要做一款简单的产品并不容易,在2021年演讲时,张小龙也用了一句多年前自己在“饭否”平台上写过的一句话“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张小龙骨子里的产品哲学是向往极简主义的。 但毫无疑问,现在的微信对比十年前的确是多了很多功能,所以张小龙改了一下那句话,变成“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还不是一个垃圾产品”。 在微信功能日渐增多的现在,微信团队还是在追求简单,张小龙表示:所以的功能他们都竭尽所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完成,用户也只有在使用的时候会见到它,可以用完即走。 而在各大平台都在努力争夺用户时长的现在,张小龙让用户“用完即走”的理念显然是与大势不合的,但用户留存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用户一次在平台待多久”,而是“用户在下次还会不会回来”。而用户留存的终极形态,就是让产品变成用户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张小龙在演讲中表示: 我们不会去关注用户时长,我们不会以用户时长作为一个导向去考量一个目标,或者作为一个KPI,我们更关注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 而不关注用户时长的微信,至今已经达成了以下成绩: • 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 • 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 • 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如今,微信8.0版本已经把张小龙在2021微信公开课上提到的表情、状态、歌曲、浮窗等尝试都一一展现,10岁的微信,依然充满想象力。 时代潮流永远在向前,而微信也会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向前发展。10岁的微信,经历了很多、更新了很多,但微信注定不会停下来,而是会继续做各种尝试,继续成为一个影响更多人生活方式的工具。 作者:Bella 本文为微果酱(ID:wjam123456)原创,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_EPXk7QLOtnjqFv7dDC9w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