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控”争议背后:阿里云的超级营销术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这种挑战也是一种偌大机遇。因为,类似的壁垒,只能由本地企业才能真正打破,海外巨头在中国的拓展,不要说会受制于日益加深的自主可控的国家安全诉求,它们也不可能真正精耕细作,它们全球统一的平台,在中国具体的产业土壤中,会持续遭遇挑战。 但这种变化不可能一朝完成。此刻的阿里云,是要承受长短期目标的考验。 它不仅是阿里集团偌大版图中一项独立的战略性业务,也是阿里集团多样性收入的来源,未来必定也是核心的利润来源。而就眼前来说,阿里云的表现,也是衡量阿里集团未来成长性、提升市值管理的一个关键维度。 因为,有这层原因:亚马逊在美国资本市场上之所以高歌猛进,市值高企,更多就仰赖于它的云计算业务的壮大与获利能力。而美国投资人观察阿里的视角,也很难绕开这一业务,所以阿里云确实也是这个周期关键的参考。 过去3年多,阿里云在阿里财报中确实得以标榜多多。它身上背负的责任可想而知。 所以,新财年这两场云栖大会,在“驱动数字中国”的理念下,如此强调“自研”与“自主可控”,就绝不是一种俗见的策略了。它一定带有仪式化的用意,说它开启了一轮巨大博弈,应该不为过。 不过,考虑到短期很难大规模落地,阿里云应该也不会放弃其他扩张的渠道。比如国际化。 武汉云栖大会采访环节,胡晓明透露了一个关键的节点:7月,阿里云将推出国际板的专有云方案。 我想,这是一个关键的信号。若能在海外打开局面,这种方案有望比中国大陆具有更多速度优势。而它也能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诸多效应。 说到国际化拓展路径,我从胡晓明口中听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机会。考虑到云服务也是一种基础设施,这确实也是一种可行的路径。 胡晓明说,阿里云已经落地10个国家18个地域44个可用区,并在进一步扩张建立合作体系与技术服务生态。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