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发84篇文章却有90万粉丝,“概率论”在熟人微信上玩起了陌生人社交
所以很快,“概率论”的活动主场就转移到了线上。房屋活动公开招募“房主”和“房客”,很多规则由粉丝制定。这种“自运营”在早期会事半功倍,后期却有可能引发混乱——尤其是在制度尚不健全的初创团队中。因此秦昱莹不得不再认真考虑一下运营模式,避免过度“自由”造成另一种“沉重”。 不可持续的“一周CP” 在中国,熟人社交已是腾讯的天下。因此所有之后冒头的社交软件,几乎都是陌生人或半熟人社交,且大部分会有一个引爆点。比如“陌陌”以“约炮”闻名,“无秘”引发人的好奇心。而赤兔、脉脉一类的实名社交软件,因职场属性明显而更像一个工具。 这些带有明确目的性的社交软件,沟通效率看似有所提升,其实是在下降。一方面,没有前期铺垫,陌生人社交经常陷入尴尬;另一方面,多数人带着有色眼镜,美女和精英更容易在陌陌上获得关注,大部分平民屌丝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所以就有了“一周CP”这种由官方带节奏,减少陌生人社交尴尬的活动。 不过,“一周CP”模式在运营中也出现不少问题。 首先是性别失衡导致的配对难题。“概率论”女性粉丝的人数是男性的两倍还多。一般来说,官方匹配的标准是:异性配对、同城配对、同龄配对。这意味着至少一半的女性报名者无法参与活动。目前,约30%的用户配对成功,官方没有刻意协调性别以增加配对成功率。 其次是“一切看概率”导致的不稳定性。七天后真正成为CP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只是多了一个普通网友。“概率论”的平台调性和低配对成功率,抬高了用户的期待值,也增加了让他们失望的可能性。 最后是创意和新鲜感难以维持。“一周CP”从1. 0 到8. 0 的基本玩法都没变。多数人会参加两次“一周CP”活动,到了第三次,新鲜感就会剧降。 更何况,基于微信平台的轻社交,无法沉淀用户数据,这让“概率论”的想象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 更多可能的“一周CP” 秦昱莹也清楚地认识到,“一周CP”模式可以作为一个引爆点,但并不足以成为一款独立产品。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个全由大学生兼职运营,起初把目标受众定为“大学生”的微信公众号,现在的粉丝有一半都不是大学生。这意味着“概率论”可以更大胆地进行商业化尝试。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