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博不像微信一样设计得简洁?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接下来我用一张图来说明功能特点和它相应的呈现结果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微博微信的主要功能都按“使用频率高低”和“目的性强弱”两个维度分成四个象限。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两个应用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和一个明显的差异:共同点是对于第一象限“频次高、目的性强”的功能,两个应用不约而同地放到了首页,如微信的对话、微博的主信息流。 差异体现在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我们会发现一条明显的规律:微信的大多数功能都处于第四象限,而微博大多集中在第二象限,这是因为微信的二级功能(朋友圈除外)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工具型功能,比如摇一摇、扫一扫、小程序等;另一类是商业产品:购物、游戏、支付、卡包。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频次低、目的性强”(频次低是相对于微信聊天及朋友圈而言),频次低意味着用户对操作成本不敏感,折叠起来用户多操作两步也没问题,反正用的也不频繁;目的性强意味着用这些功能的时候用户清楚地知道我要干神马,因此折叠起来用户也能找到它。 同一个图为什么出现两次?因为让你阅读的时候不用往上翻 而微博第二象限的功能“热门微博”、“热门话题”、“热门视频”则正好相反,属于“频次高、目的性弱”的功能(频次高是相对于微博主信息流而言),由于频次高,因此折叠会增加用户的操作成本;由于目的性弱,折叠起来用户可能就不用了,如果第一眼看不到有神马好玩的视频、劲爆的话题用户可能就走了,因此需要展开呈现。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四象限图都只是说明基本逻辑,而并非精确的结论,因此不要挑“朋友圈”这一功能在上述象限中的Bug,逻辑基本上木有错,细节有讨论的空间,想不明白的看下面的这张图,WhatsApp已经把它的“动态”(朋友圈)提升到了第一个Tab: 三、“体验方差”大决定了微博在功能设计上的复杂性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