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时间、64次迭代、10亿月活,微信凭什么?
人是一个非常矛盾复杂的个体,经常循环地往返于情绪和理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之间。当每个人微信上的好友越来越多,圈子变得越来越杂,网络变得越来越大,同事、同学、父母、亲戚、熟人……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盘旋,发朋友圈的心理成本也就变得越来越高,朋友圈逐渐从分享生活瞬间转变成了一个需要处心积虑、耗时耗神做形象管理的工具,每当用户建立一个新连接,例如加一个新好友、发一条新照片、转一篇新文章的时候,就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
长此以往用户在上面得到的负反馈太多,耗费的无效精力太多,自然会慢慢疏离于此,这违背了做朋友圈的初衷:加强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连接。 所以微信针对朋友圈定的每一条有关隐私的规则都是为了用最简单、最普适的方法来降低用户发朋友圈时的心理成本和负担,进而鼓励用户多发朋友圈,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增强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连接。 在保证了朋友圈数量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恶意营销、诱导分享的内容污染朋友圈,微信发布了《微信朋友圈管理规范》来进一步规定哪些内容可以分享到朋友圈里、哪些内容不可以分享到朋友圈,从而进一步来提高朋友圈内容的质量,保证用户每次进来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他愿意看到的内容。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