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音频的成长与未来:从十点读书,到夜听,到荔枝
在广播电台风靡的那些年,每到夜间,嗓音各异的主持人接入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孤独、痛苦、疲惫、悲伤……所有的不平和不舍的听众,在电台主持人的安慰中得以治愈,最终得以解决疑惑,并得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的安慰,“原来还有人关心我”的心理共情。而陪伴男性和高收入人群同样也需要,何洁前老公赫子铭爆出被离婚前夕也还致电黑龙江电台倾诉情感中的不畅,纾解情绪。但媒体越来越多元,消磨时间的方式越来越多,朋友借助互联网可以更紧密的关联,为什么音频仍然得以俘获数量不菲的用户? 1、心理深层需求的人群,被主流媒体所忽略 用户需求差异巨大,细分城市用户的需求往往被主流媒体有意无意的遗忘了,一如快手被知晓前,三四线城市的用户仿佛没有记录世界需求,一如趣店上市前,极少人知晓消费贷利润率如此之高……一二线的创业者根本不会关注也无法关注。情感慰藉和治愈本身就是鸡汤类的一种,通过各种途径都可以达成,但深夜的陪伴感则是相对小众的需求,在创业者看来,这部分人群的量不大,模式天花板似乎清晰可见,变现模式同样没有太大的想象力,因此这群用户的需求被主流的产品形态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有需求的用户只能通过其他并不完全匹配的方式寻求慰藉。 2、深夜的陪伴感,非声音媒介很难做到极致 夜晚需要被抚慰的用户的需求没能被其他的媒介所满足,公众号文章、视频综艺、音乐只是消磨时间的工具,很难有互动感、陪伴感。直播具有一定的陪伴感和互动感,但繁杂的内容很难让用户找到自己希望了解的内容,同时多种感官的刺激也让直播在夜间的陪伴感减弱,也让孤独者更加孤独。夜晚的音频模式是比较好的满足用户陪伴感的工具,尤其是情感类的音频内容,剥离开视频、文字等感官刺激,只剩下声音,通过唯一的感官刺激很容易让用户沉浸其中,情感得到宣泄,形成“原来还有人和我一样”以及“原来还有人理解我”的心理共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和电台深夜的情感节目是同样的心理感受。 3、文化的认同让用户更加的依赖音频本身 正因为需要心理慰藉的女性很难从其他的渠道获得心理满足,因此深夜的陪伴需求就成为了一种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是不被大多数平台认可不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因此这群用户本身会形成一种团体,用户也更容易形成情感认同,进而因为有了一群和自己一样的“合群”的人,更加强了对现有平台的重视和心理认同,自然形成了情感连接的社群,此时陪伴感的音频就成为了一群用户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了“陪伴即正义”的心理认同。这也是为什么夜听、十点读书、荔枝可以获得数量可观的忠实粉丝,并且活跃度远远高于其他平台的原因,荔枝的CEO赖奕龙在接受采访时也印证了音频用户的粘性:“我们语音直播的活跃用户非常多,这是我们(和其他音频APP)不一样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慰藉音频用户和二次元用户是同样曾经亚文化的存在,具有陪伴需求的用户对三个音频平台的喜爱和二次元用户喜欢B站是同样的认同。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咪蒙粉丝也是同样的文化认同,粉丝反而因为一批“主流”用户的不认同而更加紧密的抱团,更坚信咪蒙输出的价值观。 四、陪伴类音频未来的发展方向“移动音频市场格局已经差不多定下来了。”前创新工场投资经理,现小米科技投资部的孙志超曾表示。目前可以看到音频核心会分为两类:一类是喜马拉雅和蜻蜓的知识付费模式,另一类就是夜听、十点读书、荔枝的陪伴式音频。前者的发展模式比较明确,那就是知识变现与广告并行,后者的发展却并不明晰,但我们可以从三者目前的产品规划和用户的需求来预判陪伴式音频的发展方向。 1、陪伴式顶级KOL的孵化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