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最新电邮:危亡关头 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参战
第一,一线充满“将军”,代表处的大系统部应该是“少将”,带少量善于作战的精兵。为什么要用高职级的一线人员?一个人当几个人用。降下成本的薪酬包都归你们,鼓励积极使用本地员工,做成精干的指挥中心。需要炮火的时候,再从能力中心和资源中心调配。因此,他们是“少将”带一些“中校”、“少校”。 第二,区域能力中心和资源中心,除高级专家外(要循环淘汰),中青年骨干的职级大概是“中尉”、“上尉”到“少校”,是补充的作战力量。 第三,机关不断压缩,将来就是“上将”领袖带一批少壮派,少壮派是“准尉、少尉、中尉”,加一批有能力有经验的专业职员,这些职员可能工作到五十、六十岁……。少壮派给的是机会,少壮派都想将来当“元帅”,天天写“血书”要上战场,但不一定被批准,因为战场没有那么多机会。新兵在战略预备队的训练也在后方,战略预备队和华为大学以考促训,新兵训练要像残酷的西点军校训练一样,天天考试、天天学打“枪”,一定要会开“枪”才允许上前线。 2、“火线选人、战壕中提拔”,以贡献为中心,在实战中加快基层优秀人员的选拔,提高一线直接作战人员的职级。 第一,我们要加快基层优秀员工的提拔,以贡献为中心来选拔干部。我们处于战时时期,可以实行“火线入党、战壕提拔”的政策,危难时刻见英雄,评价战功就看他做得怎么样,人力资源部跟上去追补手续。这也是对干部体系的改革,我们要敢于提拔一批在前线作战的优秀青年员工上来,在整编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也有可能一个“小兵”升到“司令”。最重要的历史关头,不只是对英雄的考验,也是对干部的考验,在权力范围内如何选拔优秀,没有权力的如何推荐优秀? 我曾在CNBG讲话“在代表处粮食充裕的条件下,允许有23级的专家或客户经理”,然后心声社区骂声一片,说“坚决不要”。他搞错了,其实指的是他就是23级,不是公司派23级。战争都胜利了,为什么不可以提拔到合适的级呢?攻下山头的团队,为什么不可以有“司令”,从胜仗中选干部。在干部政策上,我们是以责任结果导向,把素质导向放在责任结果导向之后。如果他当上了“司令”,考试还总不合格,那再下来,但可以补考。干部可以在战场上选拔,但是素质提高也是必须的,没有说允许像李云龙一样骂骂咧咧。年轻干部刚上来没经验,总会做一、两件错事,现在公司很多模块都有指引,只要认真学习,他们会很快找到少做错事的方法。所以,代表处要加强战壕中提拔基层优秀员工,基层员工中不一定就没有“上将”苗子。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