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京东搞出三道防线,GMV为何仍只是天猫的三分之一?
外界环境竞争最激烈的几年,京东并没有为流量发愁。当腾讯帝国的流量见顶,需要小弟们“自谋生路”的时候,京东隐藏的流量依赖症爆发了。以这次与快手的合作为例,双方启动的是“双百亿补贴”,6月16日直播带货的销售额却只有14.2亿元(只有宣称补贴额度的十四分之一),对流量的转化如此粗放和低效,或和过去腾讯扶持力度过大有关。 其次,深陷自营,积重难返; 根据京东发布的今年Q1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综合费用率达到13.9%,京东的履约费达到了7.1%。履约费中物流开支是大头,看起来不高,可这笔费用是刚性支出。京东和快手、头条合作的支出成本,可以随时终止,物流的投入却无法进行优化。 自营的弊端就在于只能“乘”风上,却无法抵御危机。以年初,神舟对京东的控诉为例,京东为了逼迫神舟支付1559万元返利,强行的不予其结算货款,并拒绝对神舟进货。遇到了问题,京东就将压力下移。近两年消费增长不如预期,京东或许因为压货过多,不得不执行“强要”返利这种看起来损害长期信誉的事件。 其实在自营业务和第三方业务的分配上,京东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有事小甜甜无事牛夫人,在Q1季度自营业务就“吃掉”了不少第三方流量。长此以往,平台的不良性机制弊端会不断放大,已被重资本模式捆绑的京东,或已积弊难返。 最后,战略摇摆,使对手有机可乘; 如果你关注了今年618的整场战争,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5月末预售期,京东官宣的玩法中,京喜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京东为京喜准备了超1亿件行业低价商品、超1000万件1元爆款。 后来与快手的合作,主打的则是京东自营商品。要知道,快手上的流量和微信流量相似,都是以初接触电商的下沉用户为主。先是京喜,后是自营,在618不长的时间里,京东的重心进行了非常大的调整。 每家平台能够“调配”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战略摇摆就像添油战术,五指分开形不成合力,最终结果自然是被虎视眈眈的对手各个击破。 京喜有拼多多“截胡”,自营业务有苏宁J-10%掣肘,这也是京东在聚集了各种资源后,GMV仍然只能完成了天猫三分之一的原因所在。看起来,京东为618准备的很充足,从补贴、流量到话题制造,最终却因为摇摆的战略,落得一个看上去并不算太好的结局。 天猫反超或许只是“无心”之举 天猫618首次公布成交金额,对一向视618为主场的京东,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这看似有些突然,但细想却在情理之中。因为与对手相比,阿里拥有着诸多的优势: 首先,阿里的用户基数大,代表性强、用户质量高,整体消费能力远超同行。 根据易观应用Top榜单显示,淘宝APP5月MAU(月度活跃用户)为7.57亿人,仅次于微信、QQ两大社交软件排名第三。众所周知,618一直被京东视为主场,5月的月活只有2.95亿,还不到淘宝的4成。如果再加上支付宝、手机天猫、淘宝特价版、闲鱼、盒马等其他APP的用户,阿里系在电商市场上的用户规模还更加庞大。 相比拼多多和京东,淘宝用户的特点是代表性强,不但男女比例适当、以中青年消费大军为主,而且用户群体从一二线城市覆盖到县乡市场,几乎是中国电商行业的典型样本。相比之下,拼多多偏于下沉渠道,中老年用户居多;京东则是以一二线城市的直男为主。二者与电商消费主力人群有些距离,特别是拼多多。 同时,按去年阿里、京东和拼多多的财报数据(年活用户和年度GMV)来看,淘宝用户的人均贡献值达到了8450元,而京东和拼多多分别为5760元和1720元,高出京东一截,更是遥遥领先于拼多多。 用户基数大,且组成以消费主力为核心,加上人均贡献高,有这样实力超群的用户基础,天猫618赢在了起点上。 其次,天猫作为第三方平台,品类全面、丰富,没有明显短板,可以多品类同时发力。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