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C2020】圆桌对话:重新定义IDC——未来IDC的行业形态畅想
在10年前,****经历了从分散式到大集中,近些年来核心业务计算跟存储集中在总行端,支行的边缘设备和系统相对简单,这是它的一个特点。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业务形态、新的形态、新的产品、新科技手段的不断出现,比如在****做一些****业务识别时会用到人脸识别、声音识别、图像、实时视频传输、实时视频后台验证,这些业务都是随着近些年来科技手段提升而不断出现的新形态,这些新形态对我们广泛分布在各地的支行的边缘末端存储数据的交互和计算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末端很简单,现在这些新业务形态的出现,对末端这些功能要求要比以前不一样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业态,同时在加强支行末端数据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引进新的产品,一个是软件系统,还有一些硬件,还有供电、暖通、保障、环境,这些也在探索如何保障边缘数据中心或者支行末端数据中心更好承载,不断出现新的业务形态。从这个角度,我们****是具备边缘计算的模式。 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各个支行不一样,有的地方支行条件比较简陋,有的城市支行条件比较好,从这些边缘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行角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的设备和系统参差不齐,导致维护难度会加大、故障率会加大。对支行末端数据中心维护人员力量不够,因为“大集中”造成了支行、分行的业务力量相对薄弱,从这点上也给我们不断有一些新的问题提到总行主管的这些人员面前 ,比如支行每年故障率从末端边缘数据中心PUS制冷故障率居高不下,这些让我们思考用什么新的维护手段 ,引入无人职守、机器人、自动扫描,引入标准化的产品、机柜、电源,去配置我们末端的数据中心,减少这种故障的发生,让这个产品统一化、标准化,让维护更简单。同时,在业务端,我们作为基础数据中心,最终的目的是承载业务的,随着业务的不断探索,我们在同步去考虑如何打造好我们末端的数据中心,去适配和承载不断变化的业务。****的主要情况是这些。 论坛主持(黄超):****边缘的业务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大家日常生活接触得比较多。第二部分,我们往后看现在比较热的,就是云这块,云公司在全国布局大型的数据中心,我们看到阿里等等做得非常好,UCLOUD在乌兰察布也有自己数据中心的建设,它背后是样子的需求逻辑呢?请给我们聊聊对未来云化需求特征特别是云产品特征下数据中心的演进,您作为我们的核心用户,聊聊UCLOUD未来的规划对于数据中心是怎么想的。 王凯:谢谢主持人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最近在公有云行业里听到很多“软件定义一切”,我们也提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今天主题是“重新定义IDC”,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任何一个行业有重新定义、有变革式的发展会有一些触发条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近10年,它承载最核心的条件,包括触动我们坐在这里讨论话题,是信息革命带来的数据、算力和网络的高速发展,本质上是需求去触动的。 从云公司来看,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本质上来看是基于计算、存储、网络、性能提升、成本下降,数据中心都是基于这个驱动的。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