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网络消费欺诈专题报告
同时,置身虚假信用产业链中的刷手和商家,也面临着被欺诈的困局。不少大学生、家庭主妇被网络中的高薪刷单兼职所吸引,进而被骗取保证金,或是在刷单垫付商品本金后遭到拉黑;商家为了冲销量而走上刷单之路,却在代付货款后被别有用心的“刷手”申请退款并投诉虚假发货,更有“刷手”手握刷单证据勒索卖家。 互联网金融诈骗 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如火如荼,不法分子的魔爪也顺势蔓延,投资、贷款、支付、众筹等细分领域都充斥着诈骗。一方面,打破传统金融运作模式的高收益与便捷性吸引着消费者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许多新兴模式的诞生置法律监管于空白地带,行业乱象与投机倒把的行为丛生。 2016 年,《网贷监管条例》、《移动支付条例》等一系列相关规定陆续出台,整个行业正加速洗牌,标准与规范也逐渐上路。 1. 金融传销 其中,举报数量最多、上当人数最多、涉案资金最大的当属金融传销。常常有冒充国内外著名的投资集团、虚构解冻民族资产的皇室后人、宣称创造了资本运作新方式的互助社区,以年20%-100%的高收益诱骗投资人加入某项目、某计划,或是购买某虚拟货币、虚拟金融产品,对投资人进行洗脑,用分层级计酬的方式促使受害者利用线下或线上途径对其骗局进行传播扩散,帮助发展下线。当传统的传销被包装上互联网和金融投资的高大上外衣,很多消费者就被蒙在鼓里了。 2.网络借贷 P2P借贷平台也备受消费者诟病,因为其缺乏第三方机构监管和资金托管,无法提现、平台失联、卷款跑路的现象频发,导致出借人本金尽失。而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校园贷,到 2016 年规模已突破 800 亿元。由于其低门槛以及大学生这个特殊客户群体,催生了许多欺诈乱象:贷前环节虚假宣传,实则高息放贷,多数分期付款平台年化利率超过20%,超出合理承债范围;设置贷款陷阱,甚至以“裸条”作为担保方式,在贷后环节又暴力催收,突破法律道德底线;内控缺失,对借款人的信息疏于管理,造成个人隐私泄露甚至被贩卖,导致伪冒欺诈事件。 3. 消费金融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