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孕育了咪蒙,如今为何几乎被遗忘?豆瓣13周年记
明知这些不足,豆瓣依然选择了“无为而治”。于是大部分人降低了使用豆瓣的频率,把它变成回忆和符号;小部分人在豆瓣上学习、恋爱、交友,逐渐成长为大人。这或许就注定了,豆瓣后来走向粉丝向的知识付费、内容电商之路。
![]()
小步快跑,豆瓣去哪儿? 不知是不是巧合,“豆瓣用户无价值论”传了不到一个月,阿北就发了内部信,对豆瓣的业务进行了大调整。一拍一、豆瓣东西、豆瓣一刻等项目,就在那一个月密集地关停了。
![]()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阿北宣布豆瓣对内进入务实阶段,对外准备境外上市。他把豆瓣业务分为用户线和营收线,用户线产出的流量和资源,以内部核算的方式供营收线使用——为了上市,现金流是独立预算的主要管理办法。 这几乎等同于他承认了,以往豆瓣就是在“务虚”。从前他一直相信,用户价值可以带来商业价值,但太早期的商业化会伤害用户。2017年8月以后,无论是出于公司自身发展,还是面临资方压力,豆瓣都不得不跑起来。 豆瓣是少数几个,刚上线就有收入的产品。搜索图书-打分-购书,这是条很顺畅的商业模式。只要有用户通过豆瓣进到亚马逊,豆瓣就有收入。同样是流量变现,比起广告,导购的路径要长很多。可2012年的豆瓣,别说是信息流,就连开屏和banner,都很少见到广告。要知道,那时豆瓣的用户量已经突破1亿。 很长一段时间,豆瓣的商业模式就是图书导购、在线票务、电商导购(豆瓣东西)。除此之外就是广告和音乐付费。早在2013年初,豆瓣FM就推出付费会员制度,基本与QQ音乐、酷狗音乐等同期。可小而美的豆瓣无法与后者对抗,该业务也在去年8月被关停。 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豆瓣早期的商业模式中,只保留了品牌广告。根据阿北的内部信,豆瓣的新赛道是内容付费和自营电商,代表业务是豆瓣时间和豆瓣市集。
![]()
早在这封内部信流出之前,2017年7月更新的豆瓣5.0,就已经暴露了公司战略。首页上方四个位置分别是:豆瓣时间、豆瓣日历、豆瓣书店和豆瓣视频。无论是根据人眼阅读习惯,还是屏幕空间占比,它的地位都超过了下方5个Tab。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