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孕育了咪蒙,如今为何几乎被遗忘?豆瓣13周年记
前面提到,豆瓣用户的流量价值,主要体现基数足够大的评分。内容价值,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崛起,逐渐流失。而那波核心的广播用户,还有个重要价值是购买力。无为而治下,豆瓣没有形成像样的激励机制,却让一群学生党在此成长,变成豆瓣死忠粉。
![]()
广播,是比微博更早的SNS功能。微博是一个名人广场,每个人都在斟酌自己的发言,希望被更多人看到。因为这款软件太过流行,很多人会在上面认证,会在现实中找人互粉。而在豆瓣上,豆友之间保留一丝神秘感,只凭借某个兴趣甚至是癖好,维系感情。很多有趣的人,得以在豆瓣上大胆分享有趣的事,不用担心被现实中的人看见。 这波核心用户的购买力,并不低。一方面,酒足饭饱后才能谈理想,这些追求精神角落的人,物质生活不至于太匮乏;另一方面,当时的学生如今已步入社会,甚至为人父母,可以放心给豆瓣“买小鱼干”。 豆瓣市集走的是精品电商的路子。十几年了,豆瓣终于放弃导购,做起了自营电商。2017年的豆瓣日历,上线第一天销售额就突破200万。由于数量有限,淘宝、闲鱼上的价格甚至炒到上千元。其它诸如豆瓣帆布包、豆瓣收藏夹等,也都是几天之内售罄。 豆瓣书店也是一样,只做限量发行的精品图书。目前陈列的品类,除了文艺向书籍,还有不少儿童读物。可以想象它面向的受众,也大概率是85~95之间的人群。汇集海量图书数据,豆瓣书店做出版发行有一定优势,不过单从产品逻辑上看,图书评分和销售之间关联不深。想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分一杯羹,豆瓣要走的路还很远。 豆瓣视频,则是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打法。这样一个外界眼中的“慢公司”,也开始拥抱短视频浪潮了。你可能没注意,目前短视频节目《观影会客厅》和《瓣嘴》,已经在豆瓣连载了不止一季。 《观影会客厅》是一档影人专访节目,已经请了陈**歌、贾樟柯等名导做客。《瓣嘴》则更加年轻化,节目形式是请明星来读豆瓣差评。如果说前者只是受众相对精准,后者可以说对豆瓣电影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很多豆瓣鹅抱着看戏的心态来,最后反被明星圈粉。这种口碑营销,豆瓣做起来真是不要太自然。 《瓣嘴》 景甜读恶评与网友互怼: 给我一星不错了 除了原创内容,豆瓣视频还通过外部合作等方式,引入了更多视频节目,比如首档互联网观察式纪录片《三日为期》。这也是豆瓣对平台内容的填充,毕竟日记、随笔等内容观赏性并不高。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