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的慢与中国便利店的快
这是对方的礼貌与客气,当真你就完了。举个偏门的例子,内蒙古呼和浩特,乳业双雄蒙牛和伊利的大本营,有个安达便利店,也曾经被内田慎治夸奖,“安达敢于卖高客单价的低温短保商品,是我看到过的中国最像便利店的一个便利店。”可是安达老板自己知道差距,他对媒体说,短保商品太难做了,目前安达只能努力尝试做3~5天的短保商品,常规商品保质期是7天。 而像7-11等日系便利店经营的部分短保商品,只有24小时。细节处见功力。所以,再谦虚的老虎,也是老虎。 学徒之殇 公允的说,把北京部分品牌便利店失败的板子,打到门店层面的掌舵人身上,是不公平的。因为这里有不少人,本来就是7-11的学徒,是中国7-11北京公司培养出来的,听到他们落寞的消息,我想内田慎治先生也未必会高兴。 这里应该有一长串名单,目前关注度较高的高管包括:北京便利蜂王紫,全时便利店杨波,以及邻家便利店王磊,都是总经理级别。 过去采访王磊时,有个细节印象最深。王磊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7-11,从一线干上来,后离职随团队创业,创立邻家便利店。便利店晚上是两个人看店,最怕的是搭班的同事请假。有一次在7-11王磊赶上了。那一个晚上,王磊一个人搬了40多箱整箱的水和饮料,,第二天腰完全废了。我们作为听者唏嘘不已,心想,这是一个多么苦逼的行业。 可是这个苦逼的行业,后来受到了资本的青睐,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所以王磊才会对媒体说,让我一年开2000家也能开。但是后面还有一句,开了又得关。所以,后来很多媒体说,邻家资金链断裂,是因为盲目扩张,自我造血不足云云,我相信王磊一定是委屈的。7-11多年的言传身教,便利店行业的规律他肯定懂得。 某种程度上,这正是这个行业的悲哀,所有人都在说做便利店要学7-11,但是真正像日本企业一样踏实学习揣摩其精华的有几个?也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7-11的学徒们出来自立门户,都难免动作变形,更别说只求速成的功利学习者。 比如,内田慎治曾经说过一句很不起眼的话,但是今天听来如雷贯耳。7-11并非不追求开店规模,而是在打好直营的基础情况下,通过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来发展加盟,迅速占领市场。那么,直营和加盟的比例究竟如何?内田先生认为,直营门店的数量,最好不要超过80家,超过80家,总部管控起来比较吃力。 这个80家的红线,日本7-11究竟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邻家倒下的时候官方说法是168家门店,只有两家加盟店。直营门店数正好是直营红线的两倍多一点。为何邻家不早点放开加盟?这一点也曾令人不解。 现在,一些高速扩张中的便利店品牌直营门店数量远远超过了这个红线。究竟这个80家红线的说法是规律还是过时的经验,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便利店的误区与本质 反过来说,为什么中国本土的便利店品牌那么追求速度,这里有几方面原因。有些原因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便利店业态在中国还处于生长发育期,市场广阔,行业增速令人兴奋。 2017年是中国新零售的元年,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成为新零售的第一网红,而银泰百货也成为阿里的同盟军。这两家公司的新零售改造进展,频频见诸媒体。为什么是盒马和银泰?一个代表了商超业态,一个代表了百货业态。而超市、百货购物中心、便利店一般被认为是最常见的零售形态。 为什么阿里没有对便利店(这里的概念仅指品牌型连锁便利店)下手?直到最近阿里才入股上海的喜士多,而腾讯则据说成为便利蜂的股东。 因为在2017年,百货业态全行业看已经是负增长,商超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有人增长有人收缩。唯有便利店,全行业增速高达20%。 在这样一个市场,你说要冷静、要稳住、要控制自己的欲望,确实是比较难。更何况,便利店市场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品牌(注: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的便利店品牌),而7-11已经开遍了世界,这会刺激人的征服欲。 第二,一些公众的误读被当作行业常识。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