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的慢与中国便利店的快
便利店虽然小,却是所有零售业态最复杂的一个。要做好它,后台供应链、前台的运营、包括产品研发,都需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同时,经营者必须还是一个社会学家,对于所在的城市消费习惯、人口结构、政策法规,有深刻的洞察。 在如此复杂的业态面前,一些广为流传的误读,如果成为投资人决策依据,那就是灾难。 最常见的一个误读是,所谓人均GDP8000美元,一个城市应该拥有多少便利店云云。既然如此,北京便利店为什么这么少?有文章已经做过了很多分析,包括气候,城市结构等等,这些都没错。笔者再加一条。 打开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地图看一看,那密密麻麻的地铁线路。有心人可以数一数,上海地铁地下商业中有多少便利店?而北京目前还是禁区。这一条,就让北京便利店少了很多空间。好在现在北京市政府已经决心大力发展便利店,地下商业开便利店也会逐步破冰。 反过来,很多GDP不高的城市,便利店发展得非常快,比如西安、长沙等中部城市。按照前述GDP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第三,便利店的核心是单店模型成立,再追求密度,而不是规模。 从中国零售业其他业态的发展来看,基本规律是先跑马圈地,发展规模,占地为王后,再精细治理,一个从大乱到大治的过程,很可惜,这一套在便利店玩不转。 前面说到,部分便利店在北京市场的失败,和北京市场的特殊性有关。在中国也有发展很好的品牌,比如中国的便利店之王美宜佳,2017年已经低调地迈过了1万家门店的门槛,却只进入了5个省区。 这说明什么?说明规模这个中国企业非常看重的要素,在便利店行业有另一种玩法,叫密度。这两者有相似,但不是同义词。把5000家门店开进20个省100个城市,这叫规模。把5000家店开进5个省5个城市,这叫密度。 因为便利店本质上是短供应链半径的商业模式,必须追求密度,物流供应链和运营成本才划算。 顺着密度的逻辑再往下说,为什么7-11们这么看重单店盈利?有文章说这是7-11玩不起规模所以改为单店精细运作,这真是误解。在便利店,有个东西特别重要,叫单店模型。 便利店的模式就是培养出成熟的单店模型,再去复制。所以单店一定要盈利,单店模型一定要成立,这和互联网思维的流量打法完全相反。但要点在于,一个城市不是一个单店模型就可以通吃,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 通常来说,一个城市至少要有商圈店、社区店、校园店、交通枢纽店四种模型,但是不同城市还有不同变化,比如深圳还需要有工厂店。全家便利店据说有10种模型,全家便利店北京总经理吴海斌曾经说过:“同样是学校,大学和小学客群一样不一样?不一样,那就需要再加一种模型。”什么叫精细化,这就是。 通俗说,开便利店好像种树,一棵树是需要深入大地的。独木不成林,所以密度是重要的。但是,也不是摆一堆盆景,就可以冒充森林。 在这点上,中国本土便利店,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最后一定有人会问,既然便利店人工房租成本高,现在不容易盈利,开无人便利店怎么样?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