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西安站长网 (https://www.029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百科 > 正文

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放贷

发布时间:2019-09-07 04:17:58 所属栏目:站长百科 来源:投中网
导读:副标题#e# 导语:互联网人的标签除“改变世界的码农”之外,从此又多了一个莎士比亚书中所写的“威尼斯商人”,每个普通用户提供给互联网巨头的除了数据和流量以外,还有实实在在的金钱。 两年前的“双十一”当天是个周六。当大多数人还为凌晨的那场大抢购

金融危机改变的不仅是中国小微企业,也直接推动了之后的国内经济变革。以往靠投资和出口为经济增长引擎的时代不再,扩内需促消费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首驾马车。而要实现这点,就得让一贯喜欢存款的中国居民,愿意在消费上花更多钱。

消费金融成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各设立一家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也开始快速增长。

但个人借贷也面临着与小微企业融资相似的难点。据媒体报道,在2008年央行刚建成的个人征信数据库中,有信贷记录的近一亿人,同期信用卡发卡总量为1.43亿。也就是说,当时中国90%以上的个人是没有信贷记录的。而没有信贷记录,银行给个人提供信用贷款时,也就难以判断客户的资质和风险。

这个问题,依然得由互联网来解决,这时候,它们有了名为“大数据”的新武器。

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写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成了中国互联网的新时尚。

2012年12月11日,舍恩伯格来到中国,为新书宣传,并对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说,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

把这句话放到个人信贷的应用中去理解就是,互联网时代,个人的诸多信息上网,成为无数可供量化的数据维度,而大数据技术具有的预测性,则可借此来判断一个人在贷款时的风险。

如果他去京东看一看,会发现他的思想正在京东内部实践。

彼时的京东金融还未独立运营,但已开始内部创业。2013年10月,京东金融从京东剥离开始独立运营。这时,距许凌入职京东不过一个月。如今已是京东数科副总裁的许凌,在当时接到的任务是做一款消费金融产品,亦即日后的京东白条。

刚接到白条任务时,许凌的想法并不是由京东自己来做。白条需要预先为用户垫资,会占用公司大量的现金。许凌想与银行合作,由银行提供资金,京东金融提供风控模型和用户。但他本以为双赢的想法,却被银行泼了冷水。

银行并不认可京东的风控模型,只看上了京东的用户流量。许凌从银行得到的合作方式是,京东将客户推荐到银行网站填表,还要再去银行的线下网点提交收入证明。相当于京东只是一个导流方,用户到了银行之后,便与京东没有多少关系。

曾在中国工商银行、荷兰银行中国总部信用卡中心等从事风控工作的许凌理解银行这么做的原因。“那个时候银行就是这个逻辑。如果我仍在银行工作,我也很难同意。做信贷业务,银行肯定要把住风控。”但如果与银行按照这种方式合作,许凌认为对于京东的价值不大。

而另一边,老对手阿里在推出商家贷款业务两年后,也已经在内部测试一款面向消费者的消费金融产品。作为阿里最大的竞争对手,京东想要抢在阿里之前首先推出这款消费金融产品。

无奈之下,京东金融决定用自有资金为白条用户放款。2014年2月的情人节,京东白条正式上线,为京东商城上符合条件的用户提供“先购物、后付款”的信用消费方式。

作为一款类信用卡的消费金融产品,却又完全线上审核授信,对京东金融的风控是巨大的挑战,许凌也深知这一点。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的风控,让他有了底气和信心。

许凌自己也对媒体解释过,能够推出白条服务,是基于京东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客户数据和消费数据。通过对消费、金融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对用户的消费记录、配送信息、退货信息、购物评价等数据进行风险评级,建立京东自己的信用体系。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