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传媒娱乐行业真的没有“口红效应”
从年度数据看,美国电影和游戏行业都是强周期性的;从季度数据看,它们又都是非周期性的。仅此而已吗?我们还能不能看得更深一点?数据分析本身只能涉及事物的外延,不能涉及其内核;它只能告诉我们 " 事物是如何变动的 ",而无法告诉我们 " 事物为什么变动 "。要彻底弄清楚美国娱乐行业的周期性问题,必须进行案例分析。 过去三十年,美国发生过三次经济衰退:1991 年、2002 年、2008-09 年。我们可以看到,在 1991 年的衰退中,电影行业体现了较强的周期性,票房收入与 GDP 基本同向变动;在 2002 年,电影行业体现了反周期性,GDP 最不景气的时候恰好是票房增速较快的时候;在 2009 年,电影票房收入先是逆 GDP 趋势而上升,然后又逆 GDP 趋势而下滑,似乎体现了较强的反周期性。如果只看后两次经济衰退,确实可能得出 " 口红效应 " 存在的结论。为什么三次衰退期的形势会有如此不同?
2009 年二季度,在《变形金刚 2》《金刚狼》等大片的推动下,美国电影票房维持了同比增长;当年四季度,票房收入再次出现快速增长,这次几乎完全是《阿凡达》的贡献。像《阿凡达》这样在技术上取得巨大突破的作品,无论在哪一年上映,都会彻底改变当年的电影市场。此后的 2010 年恰好是好莱坞大片的低潮期,无怪乎电影票房收入逆 GDP 而下跌。 我们的结论很简单:美国电影行业同时受到经济周期和产品周期的影响。以季度为单位,产品周期处于首要地位,因为任何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都不能保证在某个季度出作品,商业大片出现几个月的推迟或提档都很正常。以年度为单位,产品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被 " 熨平 " 了,经济周期反而处于首要地位,因为它能决定观众的真实需求。所以,美国电影行业在年度上呈现强周期性、在季度上呈现非周期性,是符合逻辑的。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