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萝卜们的教训:不接地气的生鲜,互联网和资本都拯救不了
值得注意的是,让呆萝卜陷入较大风波引发政府介入的是其合伙人模式,包括其让用户充值的做法,可以说是在模式不成熟的情况下就急于求成的表现。这无非是想用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和金融手段来弥补模式的不足。可惜,若模式扎实,则互联网和金融思维则是如虎添翼,否则,则是饮鸩止渴。这样的拷问,对于采用其他走加盟模式的生鲜社区企业,同样适用。 呆萝卜在商业模式上的“骑墙”,恰恰说明很多创业者,并未理解生鲜零售的本质。在今日,生鲜零售赛道的消费者认知其实已经被简化为两个要素,第一是“鲜”,第二是“快”(这里的快是在品质安全的前提下)。 鲜需要供应链的功力,快则需要运营与管理能力的到位。两者必居其一,先达到某方面的极致,方可杀出重围。骑墙者反而四面楚歌,身边都是竞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媒体将呆萝卜爆雷视为“前置仓”模式亮红灯,实乃指鹿为马。前文对两者区别已有分析。关于前置仓的前景,笔者认为仍旧值得观望。 虽然从成本模型上目前并不占优势,但是看看前置仓的玩家阵容,除了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朴朴超市这三个创业头部企业,还有永辉到家和沃尔玛山姆,也都是深谙零售业规律的重量级选手。即使很多新零售业内大咖都不看好前置仓,为什么前置仓热度不减?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在大型城市,前置仓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用户的喜爱,虽然盈利状况未必理想,但是订单和获客都是同步双倍增长。在上海,一位银行业高管由于工作繁忙,也是每天用前置仓下单给家里准备饭菜,他对虎嗅表示,希望前置仓企业能活下去,要不自己又要恢复不做饭的状态。十一假期后,笔者来到深圳南山区某小区,在30分钟内看到三辆叮咚买菜和两辆朴朴超市的配送车,争先恐后的朝着同一个方向驶去,彼时是一个普通工作日的下午4点到4点30分之间,路边走过的正是接孩子下学的家长,场面颇为有趣。 第二个原因则是,由于突出体验,目前还活着的前置仓玩家,普遍有着超强的履约服务能力。如果现在把前置仓、外卖、快递业的小哥都拉出来比一下业务能力,很可能胜出的是前置仓的配送员。由于具有迅速直达客户的能力,加之电商属性带来的运营手段,很多时候前置仓根本没有给客户太多思考和反悔的时间,不知不觉的增强了用户粘性。 而自提模式一个潜在的弱点,是给了消费者太多选择和比较的可能。所以,任何模式,都无绝对的好与坏。 特别是要指出的,2019年下半年,阿里苏宁等巨头纷纷加入了生鲜赛场,若论互联网工具的运用和金融思维,巨头显然更占据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生鲜赛道的创业者,确实要以悲观者的心态,广积粮,深挖战壕。 不过,这也说明生鲜创业者过去的努力并非毫无意义。否则,这些巨头为什么要在此刻下场? 巨头下山之后 生鲜赛道的壁垒在于供应链,客观的说,在这个核心竞争力面前,跨界而来的巨头与创业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供应链的打造也非一日之功,且需要巨大的投入。但是值得留心的,是那些来自传统零售业的巨头。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