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关停!关停!豆瓣“觉醒” 激进上市!
豆瓣对FM的“放弃”在两个月前便有迹可循。在豆瓣FM的豆瓣小组中,有用户6月就反映:曾经标注过“红心”的歌曲出现大规模下架。有用户在豆瓣FM上标注的1406首红星歌曲,只有190首能播放,仅剩13.5%。 这也暴露出豆瓣FM有苦难言的“软肋”——版权之痛。 尽管豆瓣FM曾短暂试水过“每月10元,半年50元”的付费订阅模式,但此项收入与需向各大唱片公司支付的版权费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由于无力一掷千金于版权,豆瓣FM的曲库一直原地踏步,后来只能在避风港原则的掩护下开放豆友自创兆赫以丰富曲目,然而版权之剑一直高悬于顶。 2009年11月正式公测的豆瓣FM,曾经是市场上最早的一批基于兴趣推荐的流媒体服务。基于用户的兴趣数据及主动调教,豆瓣FM不断演进的算法为人所称道,将不期而遇的体验做到了极致。 然而正如曾经在豆瓣实习过的豆瓣FM用户所说的:音乐和视频业务一样,都是内容产业,IP太重要,产品形态、用户体验、算法优化都要建立在内容基础之上,否则都只是舍本逐末。 当音乐产业进入“版权军备竞赛”的下半场之后,豆瓣FM已然出局。 当然,豆瓣FM偏执于算法推荐的流媒体模式,一直不延伸到曲库模式,迟迟不加入搜索功能,坚持不做编辑推荐……使它终究无法覆盖用户所有的聆乐场景,从而转向可以“想怎么听就怎么听,主动被动皆相宜”的音乐App。 尤为可惜的是,以音乐评论起家的豆瓣竟然让豆瓣FM与豆瓣音乐分而治之,错失了打造一个音乐社区的机会。不过,再深入一想,豆瓣即使有心也无力做到。 曾几何时,豆瓣开创的“豆列”深受年轻互联网用户喜爱,他们的社交生活指望着“电影豆列”、“阅读豆列”等等基于兴趣图谱分享的产品形态;如今的年轻人,却更愿意如数家珍的翻听网易云音乐的“歌单”...... 豆瓣音乐这种以专辑为单位的评论单元、听歌与评论割裂的体验,早已被新的音乐社区革了命——网易云音乐是其中之一。 边听歌边刷评论已经成了新一代用户的使用习惯,豆瓣音乐这种只能评论不能即时听歌的地方,没落是一种必然。而豆瓣FM这种单曲电台,也做不到和豆瓣音乐的专辑评论一一对应。 除了豆瓣一刻,豆瓣东西及豆瓣FM,即将被豆瓣按下“删除键”的据说还有一拍一和同城票务。 一拍一作为豆瓣2016年上线的女性摄影服务平台,曾被视为唯一可能成功的摄影O2O项目,然而目前平台上的摄影师已经都处于“暂停预约”的状态,关闭通知只待宣布。既然豆瓣已经几乎退出了电影票务市场,放弃同城票务也并不稀奇。 豆瓣转身,摆脱“无价值老用户” 除了明显可见的对于旁枝业务的大刀阔斧之外,从去年以来,豆瓣还在进行着自身定位、运营方式的悄然转身。 2016年3月,豆瓣推出《我们的精神角落》宣传片之后不久,就开始了对用户精神角落的“入侵”。 从纸书到豆瓣时间、瓣嘴、如是访谈,“豆瓣出品”的内容开始出现在用户的开屏页面、个人主页、书影音页面,乃至直接插入广播信息流中。无论你身处豆瓣的哪一个平行宇宙,都会有官方的“高音喇叭”在头顶回荡。 对于内容产品,豆瓣倾全站之力推广至每一位用户面前——这是做内容电商的正确思路。也意味着豆瓣从文艺产品评价、导购网站向内容电商的转型。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