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关停!关停!豆瓣“觉醒” 激进上市!
过去,豆瓣只能作为书、影、音的“导购网站”,为图书电商、视频网站输送流量,赚取微薄佣金。豆瓣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并没有实力同时成为一家图书电商、视频网站、音乐网站,就像它曾经的十几款App面对各个类目的竞品都毫无胜算一样。 而知识付费产品让豆瓣看到了摆脱“导购网站”的命运,成为文化电商的希望,让它避免了和图书电商、视频网站的直接竞争,可以直接把用户转换为自己的消费者,“肥水不流外人田”。 它不再只是一个书影音领域的大众点评,而是成了一家有1.5亿用户的文化产品电商。而且,不像书影音的彼此区隔,豆瓣的不同内容产品之间已经在形成协同效应:文化寻访节目《如是》实际上是在为豆瓣时间专栏做推广,甚至《姚谦写词课》中特意提到了《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 而要完成这样的转型,除了对无关业务果断关停转并,除了打破豆瓣长久以来形成的社区区隔之外,还有对于“无价值老用户”的“不管不顾”。 正如很多观察者总结的那样,这群“盘踞”豆瓣多年,早已“顽固不化”的老用户几乎“绑架”了豆瓣。豆瓣的每一点微小改变他们都会群起抵制,豆瓣迎合新用户的举动他们会感觉受到了冒犯,被邀请来豆瓣时间开课的讲师,他们也要质疑其水平高低,材料是否有抄袭嫌疑。 就像得到、喜马拉雅、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一样,未来豆瓣需要的用户是狂热的粉丝,不吹毛求疵、果断买买买的付费者,是对于豆瓣出品“照单全收”的人。而豆瓣的现实,却是彻底的反面:一群读过一些书、自视甚高、谁也不买账的老用户。 对于豆瓣来说,明智的做法是任他们由他们慢慢凋零,成家生娃后自动淡出。 而事实上,当豆瓣试水知识付费、挖掘文化领域KOL之时,当年豆瓣土壤中孕育的KOL们早已黯然离开。 五年前的豆瓣,还曾经是KOL们体现价值的平台。在2011、2012年左右,豆瓣用户有一个显著增长,豆瓣KOL的粉丝级别从几千几万迅速增长到几十万,开始走向大众——在此之前,豆瓣聚集的大量所谓“高逼格”文化人士(影评人、乐评人、文字工作者),这些人在豆瓣的声音对市场是毫无影响力的,甚至是反向指标,与大众对立。 此后,优质用户的流失直接导致了豆瓣社区的“沙化”。“豆瓣上原生KOL的大量迁徙始于2010年前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留一手(微博留几手)、虎逼少女猪蹄蹄、琦殿等,他们迁徙的目的地是新浪微博。”一位当年的豆瓣资深用户(现微博网红)告诉记者一位当年的豆瓣资深用户(现微博网红)告诉记者。 内容电商,豆瓣的最后希望? 经过代际轮替,豆瓣如今的主力用户已经以90后为主。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