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主要创办人张志东:谈谈互联网产品的老化
2011年的时候,腾讯做了一个大的组织变革,把无线的BU拆了,然后回到各个业务单元里面去,PC的主力团队,开始大幅度地往手机迁移。这个过程,现在看来应该理所当然,其实事后来看,如果再晚一年进行这样的动作,腾讯就失去了移动互联网的先机。 组织再造,除了考验企业对未来的战略判断,更是考验企业内部的领军人才的培养、团队的文化、以及高管的胸怀,如果企业没有培养出足够的德才兼备的领军人才,如果企业成员不是真正认同企业理念,企业再造就难以成功。 第三次 ? 时代总是在快速的转变,移动时代之后,AI、大数据、云的时代(ABC,AI+BigData+Cloud)正在到来。在新的时代,腾讯的组织结构估计也会遇到蛮多的问题,完全BG化的组织结构在让AI打通和大数据打通上面,会遇到很多部门墙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估计是腾讯下一个阶段需要费思量的难题。 结语 我个人的从业感觉,是企业越大,保持初心越难。在互联网的行业和高科技行业,过去的成绩,容易成为未来的负担。企业在顺境时,能否有合适的机制和文化,能否保持对未来的敬畏,能否保持对产品独特价值的敏感度,也许是特别值得大家思考的地方。
![]()
问答: 学员:腾讯创始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是如何迭代的?你们如何去做企业文化升级方面的决策? 张志东:这里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腾讯早期人少,创始人中午可以经常一块吃饭,每周可以开一个例会,有什么问题例会就可以同步了,例会讨论不完的,过两天吃午餐的时候还可以再PK,任何同事发现公司的问题,只要捅到任何一个创始人,不到两个礼拜就可以去debug一下。这是在腾讯头几年,公司几百人之前,都还能做得到,靠的是勤快和用心。 但企业过了几百人、上千人之后,管理团队会有很多差旅,很难凑在一起午餐,一周一次会议时间也很难对齐,就变成两周开一次会。最后,两周开一次会,在腾讯是一直坚持下来了,这是管理团队之间固定的沟通时间。见面的时间少了,就只能靠日常的经营会议、高管之间主动性、以及内部同事的主动性来弥补。 腾讯的文化也一直在演变,最早的文化里有一条是“快乐的大学”,后来有了上市的经营压力,这一条改为“进取”,总体来讲,腾讯的企业文化里关注用户体验的价值观是较为连续的。在早期,就算沒有企业文化的提炼,创始团队的做事风格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过了几百人之后大家见面机会少了,这时候需要提炼,这个提炼的过程需要骨干的介入,全员的讨论。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