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东创业者交锋,赋能会是便利店竞争下一程吗?
依靠强有力的后台,通过大大数据进行智能铺货早已是大型连锁型便利店的标配能力,例如7-11采取不同店面选品差异化,根据地理位置、商圈等影响因素的不同,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最高高达30%单品进行差异选品,以适配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加快商品流转。 不过,那些数量更多、单独经营的夫妻店、小商店远远落后。这方面,阿里引以为豪的线上消费大数据分析此时有了用武之地,相较于传统社区商店、街边店,天猫小店自称定位于借助阿里零售通平台的智慧小店,其智慧之处就在于利用阿里大数据辅助门店决定铺货种类,夫妻店、小商店也开始享受到“高大上”的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便利。 2、最主要的盈利品类不能被遗忘 尽管阿里、京东及叮大哥都强调供货,并在大数据上有所建树,但目前便利店零售形态最主要的盈利品牌——烟草及饮料中的前者似乎还不能被整合进供应链优化中,商品种类再丰富、再切合消费需求,都只是在起到补充的作用,利润的增长空间受限。 在烟草专卖的国策下,各地烟草公司成为唯一的批发渠道,最主要的盈利品类无法进行整合,各平台谈起赋能二字难免有点尴尬。不过,在市场经济的鼓励下,互联网供应链似乎找到了打入烟草内部的机会。 5月3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烟草行业“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烟草行业“互联网+”的行动路线图。或许,未来在东部省份的阿里/京东/叮大哥赋能的便利店里,随便就能够买到平价的云南烟。能够贡献利润的赋能可能才叫赋能。 3、除了单体,群体亦有必要赋能 我们说中国目前有600万家小型零售店,对阿里京东叮大哥这些平台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但对单个店家来说,这似乎只是个数字。 除了给单体便利店赋能,通过平台的整合优势形成惠及全体参与者的能量也十分重要。一方面,便利店深入的是最基层的社区,作为真正的末梢,整合带来的消费动能和价值不容小觑,另一方面,与平台合作的线下零售,为什么不能像电商平台上的商家那样享受平台优势带来的流量呢?只改造店面、供货,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资源浪费。 例如,承袭O2O基因的叮大哥把服务的终端便利店上线,让它们拥有专属线上店铺及二维码,针对最近热销的大闸蟹,在店铺简单张贴大闸蟹海报,通过小店社区拼团的方式,介绍来店消费的客户扫码购买大闸蟹,从而将线下的流量转移到线上,并结合线上原有在微信扩散的拼团,统一发送至阳澄湖大闸蟹供应商,形成“线上+线下”的“超级团”。 最终所有产生的订单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利润都和这个小店挂钩,便利店一方面可以做周边小区熟客生意,同时也某种程度上在做“全国的生意”。这个团购+O2O+便利店+平台整合的小案例,恰恰是针对便利店群体赋能的一种体现。实力更强、平台优势明显的阿里、京东没有理由不想到这一点。 4、正品需求不止在一二线 N线城市、农村地区的供应商渠道极其复杂,一方面层层分销后,正品的价格变得较高,另一方面也给了假货充分的操作空间。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