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领读 | 重新认识“焦虑”,不做那只抓着花生米不放的猴子
再以个人经历为例,回想上一次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或者做了让你感觉特别沮丧、特别伤心的事情,你是否时常回想这件事?每次想起这些烦心事,你都会进入“战逃状态”,就像是你的宠物猫肾上腺素升高时的状态。肾上腺素本身并不是焦虑荷尔蒙,它只是一种促发行动的内分泌激素。肾上腺素上升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你是否需要它。当你还在纠结如果怎么样、如果不怎么样时,你的“战逃反应”针对的是什么?只是自己想象的事情而已。在和他人的争执中,你最终败了。你为此纠结了好久,总是设想你赢了的情景。事实无法改变,你输了,你不断地咀嚼着所有你想象出来的轻蔑、悔恨、愤怒、悲伤,你身体持续的紧张反应导致了肾上腺素的升高。 我们把焦虑简单定义为纠结,这样可以清楚地区分“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的模糊概念。当前很多证据表明,慢性焦虑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但是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是什么?我们可以 简单地将“焦虑”二字从“急性”后面拿掉,也就是说,不存在“急性焦虑”这个概念。所谓“急性焦虑”,正如那只宠物猫在短时间内表现出的状态,即压力陡然升高然后回落的状态。所有“压力”都会呈现这样的特征。“慢性焦虑”才是实际的焦虑。究竟是什么导致焦虑呈慢性特征?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持续的要求,例如照顾一位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亲人。当我们仔细审视焦虑带来的身体反应时会发现,纠结还会使体内一种叫作皮质醇的激素水平升高。这种激素持续处于高水平会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直接证据表明:照顾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群体,其伤口愈合速度明显放慢,因为其免疫系统已经受损。 纠结vs 慎思在照顾病患的例子中,护理者似乎需要不间断地关注病患,其实这种状况非常少见。更常见的状况是,护理者繁重的工作压力在停工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但如果他们纠结于各种烦心事,压力就会持续形成慢性焦虑。 而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是慎思(reflection),慎思需要独立、客观的视角。我们不建议人们浅层次地思考问题,而要深入思考问题,但重要的是不要加入负面情绪。慎思会使得“如果……怎么办”变成“如果尝试这种方案呢?嗯,也许需要换一种思路。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