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毕井泉
2017年底,在业界基本预期毕井泉将会调走时,“留守团队”不仅没有放慢新政的步伐,反而出现了药改政策“周五见”的奇观——每次出台重大政策,CFDA办公厅、药化注册司、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就要连轴转地加班,制定实施细则。 一位业内人士调侃,之所以出现“周五见”,是因为总局领导平时太忙了,司长、处长们只能把签字文件都堆到周五,逮着领导,一通签字,才能发文。一位CDE首席科学家感叹说,审评审批官员、专家们“累得跟狗一样,一个月要出台17个配套文件,天天要加班”。 谭勇回忆,在毕井泉任上,他身边的司长们几乎是24小时待命,深夜的电话会和周末无休止的加班。一位从业长达20年的医药投资人感慨,过去是伸着脖子等政策,现在是政策多到投资团队分析不过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样疾风骤雨式的改革,可能引发既得利益者的反弹,也可能误伤一部分“友军”。2015年起,CFDA强势推进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简称“一致性评价”)。有业内人士向媒体提到新政背景:当时再审的21000个药物品种中,有90%是化药仿制药。由于其参照的仿制药标准不完整、不规范,与原研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面存在差距。 “我们在补课。做到与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我们离创制新药也就不远了。”毕井泉在CFDA全国药监局长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药品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数量过多。部分企业通不过一致性评价很正常。” 然而,一致性评价的进度并不理想。一位新药评审专家向健康点透露,按照最初计划,CFDA将在3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但到了2017年底,毕井泉开始在内部会议上松口,否认自己有过“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的说法。截至2018年7月,据国家药监局(CNDA)最新数据显示,仅有57个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占全部289个品种的比例不到20%。 实际上,做与不做一致性评价,仿制药企业都对此颇有微词:由于仿制药无法经过生物等效性(BE)试验,找不到参比试剂(reference drug),甚至是“只拿文号不生产”,他们不得不退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并面临退市的风险。对于已开展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结果由于CFDA缺乏明晰指引,一个参比试剂没搞对,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投入就可能“打水漂”。 无论外界评价如何分化,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已经超过药品监管改革,升格为中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称“新医改”)的枢纽型政策。这一政策帮助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卫健委)、医保行政主管部门做出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药”。2018年,新成立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在发起“首次国家层面进行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时明确,推动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逐步替换原研药市场,实现医药总费用下降。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