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的估值:电视巨头的多元化被低估了?
技术公司的故事很美好,但回顾过去全球各大半导体企业的崛起历程,几乎都在“走出去”方面表现良好。目前,电视厂商扎堆半导体,这让人很容易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行业。与后来韩国三星的一家独大不同,日本是几家企业齐头并进,具备天生的“供大于求”基因,海量产能导致芯片价格暴跌,随后经济泡沫投资萎缩,早已难抵风浪的日本半导体也走向了衰落。 目前国外市场方面,老牌半导体巨头影响力依旧在。国内电视企业扎堆半导体研发,未来或许也要面对供大于求的行业现状。它们技术成果未来商用场景在哪?大概率仍然是自己的下游产品线。这样一来,所谓的技术多元延伸更像是对传统业务的纵向强化。但如果只是自产自销,那么技术标签对自己的估值影响也就大大降低。 *业绩有待进一步证明: 企业多元化可能有两个结果,即多元优化和多元恶化,电视巨头们会走向何方?这一点谁也不知道。电视厂商们的多元布局价值需要通过业绩、规模、占有率等因素体现出来,但在前期估值上,其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尤其是技术领域的2B布局,从2C到2B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便像腾讯这种级别的企业在2B市场上也受限颇多,质疑声云云。 家电市场疲软,增长前景有限,不少家电企业都选择由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去寻找赋能产业的新引擎。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家电企业们扎堆布局高科技领域,这里面有没有泡沫?有没有追风口的应景式布局?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数据进行检验。 总的来看,对于电视品牌们而言,市值高低其实无关多元化本身的对错,但由于目前它们的新业务要么偏向于技术业务但缺乏进一步商业化证明,不确定性因子较多,这些战略的落地要夯实需要时间,需要大量资金;要么就是去一些可能挣钱但有些过于稳定的领域,缺乏未来想象空间。可见,电视巨头的整体估值低其实不冤,“人到中年”的它们,“再就业”其实并不容易。 遵循多元扩张底层逻辑:守业与再创业兼备的长线主义 估值低,有的在萎缩,有的却是被低估,不过对于真正被低估的企业来说其实没必要太看重现在的估值。 任何估值其实都是模糊的,无法明确化的。美团过去迟迟不上市,认为自己是“恐龙”,不甘做“猪”、“大象”。而在上市后,随着业务的扩张依旧能成长起来,虽不至于赶上AT,但现在最起码算是个“小恐龙”,这在美团刚刚上市时很多人都没能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对于电视品牌们而言同样也是如此。 从投资人心理的角度来看,他们不怕踏空。什么时候电视品牌们的多元业务收入稳定,新技术能够大规模变现,这时候再大举进入也为时不晚。去年德国最大的IPO克诺尔,突破千亿市值,这也证明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一旦得以证明,在市值上会有所反应。 那么技术规模变现的市场下限体现在哪?答案是电视,电视,电视。 一方面,对于电视巨头们而言,技术与产品本身属于一种一荣俱荣的捆绑关系,再创业的前提是守好业,即使技术创新从短期来看真的只是自给自足,但如果能够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那这也是种有效创新,在估值方面一定会有所体现。而且半导体也好,面板也好,产业链上游的隐性价值会转移到其它环节并得以变现,等于说在终端议价能力上会更富有弹性。就像德国的克诺尔,千亿人民币的市值离不开它一直推行的“同心圆”战略,由单层的工业制造演变成了“N+1”式的叠加盈利。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