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七年:打商战、斗人性,九九八十一难还要过几关?
她的加入大大提升了滴滴管理层的组织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滴滴之前的团队有人擅长运营,有人擅长技术,有人擅长管理。而柳青除了在融资能力上对滴滴进行了补强以外,还向滴滴输出了投行所塑造的系统化商业思维。她带来的投行出身的人才迄今和业务实现了深度融合,对于滴滴整体来说,也是难得的组织升级。 苹果CEO库克访华,柳青与其同赴开发者大会 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滴滴,在战争过程中笼络了一大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互联网顶级人才,比如贴吧之父俞军(已经离职),曾经的阿里云CTO章文嵩,以及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叶杰平等等。 最后是资本以及资本观。 据公开资料统计,包括合并前的快的在内,滴滴从2012年创办到2018年初,已经完成了16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200亿美元,拥有100多家投资者。其中,仅2017年一年就融资95亿美元。 当时很多人不明白滴滴为什么要拿这么多的钱,而我们作为马后炮再去重现当年的场景时,则不得不佩服滴滴战略融资团队在资本这件事上的独到眼光。2017年滴滴大额融资之后没多久,整个资本市场就逐渐进入了寒冬期,市场上很难再找到如此大额而又便宜的资金了。 回头再看当时的创投市场,有很多创始人都把资本视为洪水猛兽,比如ofo创始人戴维。而滴滴的管理团队显然很清楚充裕的资本带来的从容。正如《逍遥游》所提,“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打算走多远的路,就得准备相应的物资。 没有处理好与资本的关系,是ofo危机的原因之一 充足在资金带来的好处,一是可以更长线的去发展,运营上实现盈利可以不像其他的企业那么急迫。虽然有很多用户也在抱怨滴滴在缓慢的涨价,但可以想象如果是一家着急盈利的公司在做打车这件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对滴滴来说,他们的代价是去年一年亏损了109亿,但好处是,可以缓慢的释放用户对价格变动的怨气,不至于出现用户体验的雪崩。 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增加容错能力。2018年,滴滴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当时的局面如果发生在一家资金链紧张的企业身上此时可能已经面临破产。有媒体曾爆料,滴滴在2017年底的现金储备达到了100亿到120亿美元,这意味着就算他们继续按2018年的幅度进行亏损运营,也足以支撑8到10年。 四年的商战对滴滴的提升是全方位的,当然隐患也在这个过程中埋下。 夹缝中的滴滴的 提到网约车行业的成长史,就无法回避监管力量的角色。我们将网约车看做互联网行业中的一个异类,也是因为除了互联网金融之外,很少有一个互联网行业和行政监管有如此之深的纠葛。 滴滴在和Uber中国合并后,商业上的竞争逐渐减少,而“合规”问题逐渐走上的台面。衣食住行,在“行”这个领域历来事涉民生。 监管迷雾 一切要从与Uber在中国推出人民优步开始说起,这个业务形态标志着网约车正式探入了监管体系的灰色领域。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