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让老外震惊:6年时间如何发展了8亿多用户?
在发布的第二年,微信推出了图片分享功能“朋友圈”,能够在视觉上向私密的好友圈分享故事。与Facebook的信息流不同,微信朋友圈中只有共同的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的评论和“点赞”,“朋友的朋友”则无法看到。这种做法的灵感来自于发布于 2010 年的美国图片分享和消息应用Path,Path把用户的社交网络限定在特定数量的有强关系的好友。不过微信并没有完全照搬Path模式,他们的选择背后的动机与中国古老的“圈子文化”相一致,即圈子越小关系越紧密,圈子越大关系越疏远。 在发布“朋友圈”功能之前,微信安排仅有 10 人的团队花费 4 个月时间开发出 30 种不同版本的“朋友圈”。这也展示出了微信产品迭代的效率。为了坚持不懈的专注于开发工作,微信也一直让产品开发团队保持精炼。虽然微信现在推出了一些新功能,但每一项核心产品功能其实和早期版本都并没有太多不同之处。 在“朋友圈”上线之初,许多微信用户主要是分享外部博客与新闻网站的内容。微信团队渴望原创内容,让内容制造者与受众直接联系在一起。这个解决方案便是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于 2012 年,像Twitter一样让粉丝能够无缝“单方追随”,有效的“订阅”来自他们喜欢的名人内容。不过与Twitter或是微博不同,名人能够向粉丝发送看上去就像是常规微信信息的文字、语音和视频更新,创造出一种个人和私有对话的感觉。虽然名人们在微博上已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追随者,微信的这项创意还是让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 名人微信公众账号的成功,让微信选择把此项功能向品牌和商家进行扩展。虽然频率有限,但这使得出版商能够直接向粉丝定期广播有价值的内容。微信公众账号同时也让用户能够与服务提供商进行沟通,来完成预订服务、客服、反馈、调查等一系列的事情。Twitter和微博被当作是商家的宣传和品牌推广工具,而微信公众账号成为了商家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渠道。 在微信上,表情包是用户在与家人好友相互交流时表达自我的方式之一,苹果在许多年后也在iMessage中推出了类似功能。不过微信是首家为表情包作者创办市场的平台,让他们可以通过喜欢这些表情的微信用户的“打赏”赚钱。用户可以选择最多打赏人民币 200 元(约合 25 美元)。这个市场让表情包作者们能够健康竞争,争夺头把交椅。 经验四:伟大的想法来自于解决自身的问题 Y Combinator长期以来一直建议创始人们首先要是自己产品的狂热用户,用产品解决他们自己遇到的问题。当微信月活跃访问用户达到 3 亿时,一个在中国农历新年之后帮助自己管理团队发红包的简单功能,让微信用户迅速的翻了近一番。 微信红包源自于腾讯的企业惯例:所有的管理层会在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向员工和下属发放小额现金红包。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发放如此多的红包让高管们感到精疲力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寻求通过技术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没人意识到这日后会成为微信红包的原型。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