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最喜欢的中供铁军是如何建起来的?
这个商业模式肯定是很漂亮的,因此他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就要圈用户,所以他想到建地推铁军,而且一个一个去抠。但是抠完以后,所有数据沉淀下来以后这帮团队就没有什么用了。那么当初你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建团队呢?这就是以终为始的思考模型。 所以公司最终要走向哪里,如果CEO讲不通,你们就要一起探讨。如果探讨不出来,你们公司就比较危险,因为看不到终局,赢的可能性太小。因此,你要按照终点往回倒推,在这个过程中思考需要做什么样的模型,如何建立团队的模型,这才是关键的。 其次,了解你公司在行业里面的状态。早期阿里巴巴需要多少直销团队呢? 1999 年的时候,中国大概有不到 3000 万的网民,不像现在有 10 来亿的网民。 我当时跑客户的时候,很多大企业比如服装企业雅戈尔的办公室里都没有电脑,老板甚至不知道上网是什么意思。我要教客户上网,他竟然来了一句:我们边上没有池塘,不用网。他以为网是用来打鱼的,就是到了这样一种落后程度。而马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业的。 马云看得很清楚,他觉得必须教育市场、教育客户。但教育客户只靠广告是没用的,因为广告只能在浅层面上设计,在深层面的内心的沟通上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 第一,见面三分亲。这是中国的俗话,我跟你见面,你总要跟我好好聊吧。一聊可好,就把整个脑子洗掉了。什么叫互联网?什么叫出口贸易?什么叫高效?我们一一解释出来。所以,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地推铁军,因为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挨家挨户敲门,做一对一的沟通。 第二,互联网尚未普及。现在很多创业公司一个产品上线,动不动半年用户就过 3000 万了。而我们那时候全国的网民加起来都不到 3000 万。而且那些老板都是 40 后、 50 后、 60 后,不可能懂互联网。但是他毕竟做的是出口的生意。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必须建立人与人对面沟通的模型。 第三,价位决定模型。中供的单价比较高,动不动就 6 万、 10 万,借助远程电话几乎不太可能。 我们都知道用户的心理,如果产品或服务单价超过 1 万元钱,通过电话达成结果是非常难的。但如果是一两千元的订单,采用电话营销成交的概率还是很高的。 在品牌没有建立之前,通过产品发布这种形式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产品定价和用户的关系很大。 诚信通就是一个典型。诚信通是国内贸易产品,单价 2800 元,于 2002 年 3 月 8 日正式对外出售,那一天我刚好在阿里巴巴总部学习。当时推的是电销模型, 2800 元的价位客户可以接受,这样的价位可以不用地推销售。如果一定要建直销铁军销售的话不是不行,但是会很不划算。因为单个用户的沟通成本太高,会降低效能。因此建直销与产品定价有非常大的关系。 3、中供为什么要建团队? 中供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以终为始”的思路,他们的产品形态是会员制,而且是一年签的。中供一定要把这些客户服务好,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复购的问题,所以阿里不惜一切代价建立自己的铁军团队,以保证持续地为他提供服务。 首先,他们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把用户圈进来就完了。这个团队其实是有始有终的。他们在签完订单以后,还继续对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比如他们会教如何拍照片,怎么设置照片、美图等等,这里面涉及很多外贸的流程和技巧,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其次,大部分产品服务个性化。当时的阿里巴巴处于早期,并不像现在这么标准化,产品里带有一定的个性化成分。在局部的标准化,大部分深度服务个性化的情况下,产品就一定要建自己的团队,提高单价。 比如像KA(创业黑马学院注:关键客户),一个客户签下来就是几十万、上百万,这样的话就一定要建直销。如果单价低于 1 万元钱,最后的商业模型一定不是直销。 因此,在当时那种产品形态和服务体系下,阿里巴巴就必须要建自己的团队。这就是中供团队存在的原因。 4、什么样的团队更适合你? 很多公司都讲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文化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外面的人羡慕得一塌糊涂。我是从来不讲这些的,我讲的都是创业真正需要的东西,因为价值观你们学也学不会。 CEO个性的特质是决定企业文化基因的核心。如果CEO的DNA不够开放,或者不够大气,不能分享,那么要建立文化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提炼出适合创业者的BAT的东西,因为这才是真正对创业者有帮助的。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