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骑败局、小蓝危困,共享单车的创业者们错在哪里?
滴滴曾经用了这样一个招数:当时行业老大摇摇打车花了 30 万在广播电台打了一个广告,内容是介绍自己的软件,滴滴没这么多钱,于是花了 4000 块在他们的广告播放结束后投了一支一句话的广告:现在拨打电话xxx即可下载安装。由于司机分不清摇摇和滴滴,滴滴赚了一大笔免费的流量。 美团的招数更简单:王兴本人经常参加媒体采访。千团大团时,王兴频繁出现在媒体采访中,不仅谈团购行业,而且大谈特谈自己的创业史,王兴的名气也是那时开始积累的。如今更是如此,现在的王兴在访谈更加游刃有余,而且频出惊人之语,事后往往成为舆论热点。 产品的尺度 在产品上,死掉的共享单车无一例外都非常糟糕,但像酷骑和小蓝在产品上不断做内容,以提高和丰富用户体验的,结果资金链出现问题,其实也是不行的。所以,产品的尺度是企业能否长久和成功的关键。 程维曾经说过,产品一定要做到 70 分以上。也就是比较完善,但不能太好。酷骑和小蓝就死在太好两字上。 滴滴APP最开始很粗糙,用户体验非常差,于是做了一个比较高端的功能,就是人工语音叫车,用这个功能来改善用户体验,因为考虑到司机反复听到机器语音会感到厌倦。当时一些打车公司在司机车上部署联网的pad,用来提高司机体验,滴滴一直没做。 反观酷骑上马的充电功能,在产品上应该打 90 分以上,但实际上对用户体验的改善非常有限,因为共享单车主要解决的是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谁会在一公里的骑行过程中为手机充电呢?此外,小蓝还计划在单车新增智能屏,把它做成流量的入口,这同样也是一个鸡肋的功能。 产品的尺度对应的一定是行业的本质,共享单车的本质是解决人们的短途出行问题,人们对共享单车的需求更多在于:随处可见的单车、安排靠谱的单车质量、快捷流畅的APP,添加任何超出这些需求的附加功能本质上都掉进了“伪需求”的陷阱,在风口里,一旦掉入陷阱,离死也就不远了。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