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创业那些事:做内容的公司很可能会死于随意
范卫锋:值得投资的好品类,会满足和超越“贪嗔痴慢疑见” 我自己其实是一个挺传统的媒体人,以前在《京华时报》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都做过一遍,其中还有一个特别冷门的广播,后来离开单位,投了少数的新媒体,包括天使,像蓝鲸这样的项目,歪打正着都还不错, 2015 年底成立了高樟资本。 我想讲我们对于项目的判断和方法,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 我们觉得决定内容人命运的一直都是技术,技术影响着所有内容形态的变化,是技术的浪潮推动着内容人潮起潮落。 记得最早的媒体,古代用得比较多的是竹简,所以那时候文字非常精炼,《论语》、《尚书》、《中庸》等,因为竹简太少了,后来有了印刷机才有了长篇小说,再到后来有了PC互联网,有了动不动上千万字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用竹简是不可能实现的。到后来的微博,再到朋友圈,到微信公众号,再到现在短视频的网站,包括当年短暂地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有钱人的SP时代,都是因为技术推动产生了新的渠道,新的渠道要求新的内容,所以我们应该盯着技术投内容。做内容的人必须对于技术、对于政府、对于消费者、对于渠道有足够多的敬畏。 我们的基本逻辑是“立足根据地,投资大变化”。 什么是根据地?文化传媒大内容是我们的基本根据地,离开这个根据地对我来讲肯定是脑残型的,因为不懂,如果你看我们投一个“无人便利店”肯定不行,因为我们不具备理解这件事情的能力,也不具备获取这个赛道里最好的项目资源。但我们希望当我们投资一些媒体时,尤其是比较放心的说,当我们决定要投一个财经类自媒体的时候,基本上可以无脑跟投。 “投资大变化”是什么呢?因为投资的本质应该投资于创造力,而不是于执行力。只有变化才有机会,大的变化有大的机会。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