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三大迷局:人没了,车没了,钱没了!
但民商法学者杨林告诉车东西,共享单车用户的这一止损行为其实含有法律风险。由于目前酷骑、小蓝单车的经营主体尚存续,其名下的共享单车仍然拥有产权,用户搬走其单车或将侵犯两家公司的财产所有权。并且,由于单车成本(超过 300 元)明显高于押金数额( 199 元),所以用户搬车的性质容易定性为财产侵占而不是止损行为。 不过就目前来看,执法者无论是对酷骑、小蓝的拖欠押金行为,还是对用户的私占单车行为,都还没有采取进一步的约束行动。如若没有被收购,小蓝与酷骑将大概率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作为公司主要资产的单车将会被拍卖用于偿还债务。而缴纳押金的用户并不属于债权人,一旦走入破产程序,其偿付优先级很可能将排在最后。 三 行业损失之谜 酷骑、小蓝、小鸣,二线共享单车企业齐刷刷倒了一片,留下的除了一地狼藉的单车,还有被锁在这些单车中的投资,以及用户的押金。 酷骑声称由于有金融公司输血,所以此前并未向外部资金寻求帮助,在经营过程中,其总共投入了 9 亿元;而小蓝单车则有一笔 4 亿元的融资;小鸣单车的融资加起来也有数亿元。目前这些逐步宣告离场的共享单车项目累计吸纳的资本也已接近 20 亿。 结合单台车的成本与投放量,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这些二线玩家在单车上投入了多少。自行车行业内人士告诉车东西,共享单车企业在宣传其单车成本时进行夸大是普遍现象,其实际成本通常至少会在对外宣称的价格上“腰斩”,最终落在300- 700 区间。 例如小蓝单车,早前其联合创始人陈怀远宣称,一辆单车成本是 1000 多一点,而实际情况则会是 500 左右。 不过小蓝在单车成本说法上还算比较统一,酷骑则没个准。其CEO高唯伟在接受采访时前后称其单车成本为 700 元, 400 元,而新华社文章指出的价格,则是 650 元。根据酷骑单车的产品情况来看, 400 元成本更符合实际。 相较小蓝,酷骑单车明显廉价许多 李刚宣称小蓝单车投放了 60 万台单车,高唯伟则称酷骑投放了 140 万台,乘以价格,两者在单车硬件上投入的成本分别为约 3 亿元和5. 6 亿元。 如果上述车辆规模数据靠谱,这些项目则在车辆投放上散尽近 10 亿元。而这些金额并不完全来自于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仍然欠于供应商的货款。 加之高昂的运维成本、各色的宣传活动,小蓝单车即使在挪用用户押金的情况下,仍然欠供应商 2 亿货款;酷骑单车这边,同样也欠有 2 亿货款。 作为受伤的另一方,用户则损失了押金。就在昨天,扬子晚报头条刊载新华社的消息称,根据芝麻信用提供的数据,用户押金损失已经超过 10 亿元。虽然金额计算的详细信息没有公布,但也说明了共享单车押金问题严重程度已经远超人们预期。 如果这些钱没有退回给用户,那就将是用于填补供货商的窟窿。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