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西安站长网 (https://www.029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正文

慢公司豆瓣:只要不死,就让我们这样丧着吧

发布时间:2018-02-03 23:43:20 所属栏目:创业 来源:网易科技
导读:副标题#e# 文|张潇潇 再过一个月,文艺范的豆瓣就将告别本命年、迎来它的 13 岁生日。 在本命年的最后几个月,豆瓣阅读从豆瓣集团分拆成独立公司,获得柠萌影业的 6000 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在这笔融资前,豆瓣已经六年没有接受融资了。 如果不提醒,很多

如果以上你都没听说过,这不意味着你上了假豆瓣。个性化推荐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豆瓣产品去中心化的特性。豆瓣的用户鲜少受到不符合自己兴趣的信息的打扰。不同的兴趣圈子互相几乎没有连接。在知乎和微信上,热点和大V可以轻松辐射到的用户,在豆瓣上,只要用户不感兴趣,就不会被打扰到,也正因如此,建立起来的用户群体认同感和信任感特别强烈。

凭借着因志趣相投而产生的信任,很多人豆瓣小组租房子,更有很多人在豆瓣因为志趣相投而认识,相爱,结婚。

知乎网友因此评价豆瓣为“每个人都能在豆瓣上找到内心的桃花源”,“只有在豆瓣上,我才是真实的自己。”有豆瓣用户在豆瓣上写道。而豆瓣自己的说法是,他们打造了“大众的精神角落”。

在豆瓣发展的前几年,阿北会亲自面试每一位员工,在酒仙桥的必胜客,抛出著名的“北京有多少辆出租车”的问题。洪强宁回忆,他和阿北吸引了一批热爱python的文艺程序员,豆瓣一开始最早的时候,就有非常好的coding review机制。豆瓣的技术团队有很强的硅谷风格,是一群追求用优雅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人。

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是豆瓣用户。豆瓣的第一位员工,“教授”洪强宁是豆瓣的第两千多号注册用户,副总裁耿新跃的员工编号是12,在来豆瓣之前也已注册豆瓣,来豆瓣是想做个“自己也是它的用户的产品”,豆瓣公关小然在来豆瓣工作之前在豆瓣上出租过房子,甚至通过租房发展过一段恋情。

更多的豆瓣用户因为“上班可以刷豆瓣”、“阿北死忠粉”、“崇拜豆瓣的编程技术”等原因加入豆瓣。有位豆瓣员工在知乎上写道,“如果豆瓣的宣传语是‘选择豆瓣, 就是选择未来’, 我打死都不会来豆瓣。但是偏偏它的宣传语是‘你不只是在豆瓣工作,是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一起生活。’这太他妈有诱惑力了。”

商业化

错过了所有开辟的战场,只是因为不习惯“不优雅战斗方式

2011 年,豆瓣迎来了它最巅峰的时期,那年 9 月,豆瓣完成第三轮 5000 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分别为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彼时阿北宣称豆瓣已接近盈利,且不存在业绩压力,主要收入源自品牌广告。

第三轮融资时,贝塔斯曼亚洲基金的合伙人熊伟铭曾说:“能够足够黏住用户的,到最后肯定会有商业模式。从一开始想怎么赚钱,这些公司一定会是小公司。”

但现在看来, 2011 年也成了豆瓣发展的一个拐点。 2011 年,移动互联网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大风口。和百度同为技术驱动的豆瓣,也几乎同时错失了互联网从PC端向移动端趋势中的先机。

和李彦宏的抗拒移动互联网不同,iphone发布后,阿北很早就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要来了。但在最初做app的时候,阿北认为,大家手机上会装非常多的app来满足各种场景下的需求。

于是,他把去中心化思想,在做移动端的时候发挥到了极致。豆瓣将每一个功能都拆分成单独的应用,最多的时候多达 14 个,在垂直领域做精细化产品。然而,App特有的孤岛效应割裂了用户,吞噬了原本的用户黏性。

遍地开花的分散打法,也导致了豆瓣的顾此失彼,始终难以聚焦发力。分散后的豆瓣在移动端将不得不面临各个垂直领域的对手,只能眼睁睁看着新出现的产品,一点点蚕食自己原有的领地。

最终,在失落了三年后, 2014 年 8 月,“豆瓣”App上线了。至此,移动端的豆瓣从分散走向整合。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