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给支付宝留下的最后一道难题
芝麻的金融场景跟银行合作小微贷款,浦发当时在线上就有申请的入口。但这种合作对于芝麻来说往往会牺牲一些流量,在数据回流的层面又会面临监管上的问题,很难达成利益最大化。内部推动时向上难交代,商务落地推进往往也会有外部阻力。 回头看前几年的P2P暴雷乱象,支付宝很早切断了与P2P的合作,有远见也有侥幸。2014年,孙权当时兼任支付宝首席风险官,坚决不允许支付宝自己来做P2P,也不允许给P2P提供支付通道。他在各种场合呼吁对P2P要严加监管,7月在“2014中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发展论坛”上预计,未来12-18个月内将有一定数量的P2P企业会倒闭。 “面对金融风险,我们必须要谨慎,特别是关于信用风险管理。我一直跟同事说,做银行、信贷,我们必须要对信用风险管理保持足够的敬畏,这些东西不是因为你有激情和资本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就能对冲风险。” 他直言不讳:“信用发展到今天,没有百花齐放,我认为跟宏观政策有关系。市场要发展,必须在宏观上有支持,单靠微观的创新是不行的。” 2.1.3 金融受挫,开放受限 服务金融机构,本质上是在做能力开放。 2016年,做完金融场景的第二年,马云来关注过芝麻的开放情况,觉得“还是束手束脚得太厉害”。 这里面就涉及到开放的问题,到底开什么?又不放什么? 芝麻与网贷平台短暂有过合作,对方往往看重流量,而信用评估能力会被弱化。芝麻希望的是有用户使用、有接入、有调用量,早期在端外的应用会遇到这种问题。后来芝麻做收口,不出端,做了数据回流的接口来采集数据,但是又很难验证假数据等等问题,很难寻找开放的度。 2016年起,政府启动大规模的互联网金融清理整顿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蚂蚁金服和芝麻没有贪恋窗口期,在16年底和17年初,管理层做出了全面清退互金的判断,决定停掉与绝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能力和数据合作。芝麻信用明确表示,2017年8月31日前,所有与芝麻信用合作的平台(包括放贷平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等),都必须提供放贷资质或者授权文件,否则将无法继续提供合作。 据了解,一网贷平台收到芝麻信用关于终止服务的通知,理由是“芝麻信用持续收到多起用户对贵公司存在收取法定保护利率以上各类费用、不当催收等方面的投诉”。 因此,2017年6月和7月是不合规互金平台跑路频发的时期,这一轮暴雷都没有再牵扯到芝麻和蚂蚁。 同时,开放和自营往往有矛盾。 蚂蚁体量大,也更要合规,当芝麻把能力开放给外部的“野路子”公司,合规的自营业务往往要吃亏。 到了2017年5月,央行做了一刀切的决策,8家个人征信机构全不合格。这个判断主要基于几点: “与钱有关的才叫征信”,社会诚信与征信是两回事 个人征信必须是“独立第三方”,不能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 各家所谓的业务闭环造成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信息共享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但随着监管的收紧,芝麻在金融场景上对开放性问题做出的回答走向了尾声,“互金切入-影响银行-产品收口-社会认可”的解决方案受挫。 2.2 发力生活 2.2.1 消灭1000亿押金 金融场景不做了,芝麻信用不可能成为中国的FICO分了。 这不一定是坏处,孙权说,芝麻信用一开始就不是做金融信用的。FICO是美国社会基于金融信用出来的东西,但商业信用可能是中国社会的机会,芝麻不需要长在金融征信上,产品形态也可以超越信用评估报告和分数。 芝麻信用开通数的持续增长依赖更多场景,团队一开始就花了很多时间做生活场景铺盖: 2015年1月和神州租车合作,提供免押租车服务 马云说服一些国家做信用签证,2015年6月芝麻和阿里旅行合作,提供便捷签证新加坡的服务。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