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满则溢,中心化企业服务生态将遭遇天花板?
中心化的企业服务生态的平台或者核心能力能吸引更多的用户,企业自己不能独吞下这些体量很大的市场,需要与生态伙伴合作,一方面能为生态伙伴带来生意,另一方面通过合作,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自身商业规模的扩大。 当中心化的企业服务生态日益发展壮大时,生态主与生态伙伴的边界界定成为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成为避免生态主与生态伙伴之间无序竞争的关键。 记者观察发现,凡是确定了与生态的合理“边界“,明确业务范围、又给伙伴留有发展空间的主流中心化企业服务生态,都会快速发展,避免了与生态伙伴的竞争与内耗。 目前,云计算的生态逻辑和传统的IT产业链逻辑已大不相同。传统IT产业链是由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等硬件提供商和操作系统、数据库、ERP、CRM等软件提供商组成的上游厂商,以及SI集成商、行业ISV和实施、销售、服务伙伴等组成的。一家企业很难做到硬件和软件的全覆盖。 在云环境下,所有上游企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趋于碎片化,硬件冗余和应用套件被打碎,客户需要任何组件都可以随时添加,在大幅降低实施部署时间成本的同时,应用集成优化的复杂度则变得越来越高,生态伙伴的机会就来了。 “练好内功被集成,阿里云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2019年,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首次明确阿里云的生态边界和被集成战略。阿里云自身聚焦的是IaaS和通用PaaS层,而行业PaaS、SaaS、服务、实施、运维服务等则主要由生态伙伴来完成。 阿里云提出发展包括分销商、托管服务提供商、虚拟云商等分销伙伴,ISV、SI、咨询公司、SaaS、PaaS供应商等解决方案伙伴,以及包括MSP、服务供应商等具备阿里云产品或服务的交付能力服务的伙伴。 基于不同的合作伙伴分类,阿里云生态为伙伴提供不同的合作计划选择加入,满足特定的合作模式,或者特定产品的售卖及服务等业务。 腾讯云与目前国内排名第一的阿里云的差距正在缩小,也明确了自己定位——基础设施提供者。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平台的发展,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或组织都在这个“数字生态共同体”中命运与共。 马化腾提出,在“数字生态共同体”中,腾讯云应当坚持共生共赢的“宽平台”,破除零和博弈的“窄平台”规则,更好地激发创新来解决用户痛点,让整个生态更有可持续性。鼓励协作创新,倡导共生共赢。 与互联网企业一样,传统的ICT生态边界也日渐清晰。 微软以传统软件巨头的身份,认识到云计算的价值,并获得云市场前三名的显著地位,实属不易。 作为首个实现在华商用的国际公有云服务,微软Azure已在中国市场运营了五年,在华连续多年实现了三位数增长,其生态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开发者,推出了在中国的孵化计划,引入全球性的加速器项目,帮助有实力和潜质的初创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已拥有了超过1300家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和超过10万名活跃开发者。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大潮,微软的选择是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结合,其价值观体现为“智能云和智能边缘”,即以人工智能云为核心,与周围的智能边缘融会贯通,而在智能云上,将集合微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所有技术积累与成果。应用开放和解决方案则有生态伙伴完成。 中心化生态“帝国”会遭遇天花板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