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一场顶尖科技巨头的硬战
历史进程中的数据库 在数据量很少的时候(百GB),传统的数据库如SQLServer、Oracel、DB2等可以完成大多数场景对数据管理的要求。但随着数据越来越多、负载越来越高、对数据分析的需求开始出现,企业意识到了商业数据库的局限性。 这时候云原生数据库厂商开始把商业数据库以及开源的数据库搬到云上,给客户以租用的方式提供服务。云原生数据库更是有目共睹——低成本、免部署运维、高性能、更安全,Gartner预测,到了2021年,云数据库在整个数据库市场中的占比将首次达到50%,而到了2023年,75%的数据库都要跑在云平台之上。 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的新一轮数据库“世界大战”围绕于此。 Oracle和Microsoft原本以数据库见长,在云时代,两家公司都在努力从私有环境部署向云上转型;AWS、Google和阿里云则是在云上取得了成功。逐渐地,抓住了“云机会”的3A(AWS、Azure、阿里云)和Oracle形成了新的头部数据库格局。 其中,阿里云PolarDB系列数据库,从2015年项目启动,经过几年天猫双11的试炼,已经进入快速商业化轨道。也就在昨天,李飞飞向外宣布,PolarDB系列已经成为增速最快的云产品之一。 据「深响」了解,最近几个月这个系列数据库产品同比增速都超过300% 。 2019年Gartner数据库魔力象限 04而云数据库的崛起,其实是整个互联网场景变化与趋势发展的缩影。 在2004年左右,阿里巴巴尚未涉足云计算,这家“电商公司”当时还是数据库的大买主。 “技术人员们花钱如流水,买得「IOE」(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这三家的对口销售年年升职。”据《淘宝技术这十年》中阿里巴巴技术人员的回忆,互联网实在发展得太快,很快就超过了IOE的极限,哪怕花钱也无法解决问题。传统数据库本质上是单机系统,即便做了分库分表,也无法改变单机系统的本质。 2007年左右,阿里B2B业务势头正盛,淘宝、支付宝也出现井喷式增长。反应迟钝的传统软、硬件供应商拿不出解决方案,阿里巴巴需要“自救”。 2008年9月,王坚加盟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也首次提出去IOE。但这一想法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据了解,在数据团队整合的过程中,走了三个主管,刚提起来,一周不到就辞职了。 当电商业务逻辑变复杂以后,需要理解Oracle数据库的技术实现,但无论是请Oracle专家到现场的时间还是成本都无法满足业务要求,于是阿里巴巴从2012、2013年后就开始大规模使用、定制开源数据库。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今格局中头部的AWS与阿里云背后,都是电商基因的支撑。双十一等超大规模场景,在世界范围内来看都绝无仅有,这也给了中国电商企业登顶全球基础软件技术领导地位的机会。 在2019年双11的交易中,PolarDB数据库处理交易事件的峰值更是达到了8700万次/秒。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