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曲的诺亚方舟将去往何处
即便人工智能暂时无法掌握乐曲中细腻的情感变化及流动,但基于计算机具备对大量作品进行数据处理、运算分析及排列组合的强大能力,使得人工智能编曲效率远远高于人类。在一些注重成本且审美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中,AI作曲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一批专业度不足的音乐从业者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目前,人工智能作曲技术逐渐往商业应用与辅助创作的方向发展,“智能相对论”看到,其应用场景主要为视频配乐、游戏配乐、电视预告片、商业广告、发布会和电影等方面。 以非艺术场景的商用音乐为主要市场,打破了固有音乐市场关于成本及创作时间的限制。 如上文提及的AIVA已开始为电影、视频、电视剧制作音乐。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开发的小冰乐队能自动生成旋律和编曲框架,已为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创作了主题曲《智联家园》。 由西电沣东人工智能与类脑感知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的Muses人工智能作曲系统,基于GAN和LSTM的智能谱曲算法和视频多元素提取算法,实现了视频自助谱曲、智能仿曲和谱曲辅助智能等功能。 通过对视频进行内容物体识别、色彩分析和画面节奏分析,生成合适的背景音乐;也可透过用户输入的仿曲或关键词、语句启发音符,产生类似风格的音乐。另有一款专门制作视频配乐的AI Ecrett Music,通过识别不同的视频主题、时间及情绪,对视频配乐进行个性化编辑,为视频制作者持续产生不同的音律。为创意要求较低、对价格较敏感的部分商业音乐创作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作曲技术对音乐爱好者进行创作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2019年上线的“哼趣”APP就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音乐创作工具,只需简单哼唱,AI就会根据哼唱内容、音调、旋律生成一段完整的、悦耳的曲子,此外,还可对生成的曲子进行个性化编辑,一键选择变换不同乐器、风格与时长。“哼趣”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大量的乐曲训练来形成一套完善的LSTM神经网络的方式。 同时,算法团队解决了MP3与MIDI格式的相互转换和降噪问题,将人声与机器可识别的MIDI语言进行转化,再利用带有音频判定的神经网络进行乐曲生成。 使用这类软件或APP,不仅使得音乐创作更加便利快捷,也大大降低了普罗大众创作音乐的门槛。对专业音乐人而言,比起原先需要通过MIDI键盘输入旋律的创作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并降低了与制作方的沟通成本。人工智能作曲随机生成的旋律也能在创作陷入瓶颈时,为使用者提供灵感,编曲工具的发展将使专业作曲家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结语 AI作曲技术让音乐产业链运作更有效率,人工智能创作的歌曲登上K-POP排行榜也许不再是天方夜谭。技术革新既是挑战,也是机会。科技的进步促使人类在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