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上市,道阻且长
紧接着,一个转折发生在2017年。因2016年开始,众多***企业不断爆雷,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更加严格。蚂蚁快速反应,在2017年初宣布将自己定位为“TechFin”,强调从金融属性向科技战略的转型,希望用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此后,在蚂蚁集团的许多重磅合作中,都更加突出自己“技术”服务的角色。 强调“科技”属性最为直接的是,在上市启动前一个月,蚂蚁金服正式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在品牌形象上抹去“金融”的影子。 从最初的支付工具,到涵盖金融、出行、生活等众多领域的数字生活服务平台,蚂蚁步步都走得十分小心。但这依然不能停止业界对其“金融”还是“科技”属性定位的争议。 从招股书看,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创新业务及其他是构成其营收的三大类目。在2020年1-6月,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占比达63.39%,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占比35.86%,创新业务及其他0.75%。 蚂蚁集团的数字金融科技业务主要包括微贷科技平台(花呗、借呗等)、理财科技平台和保险科技平台。数据显示,蚂蚁集团微贷科技平台营收占比高达总营收的39.41%。 对于认可蚂蚁开放平台策略的人而言,其数字金融科技业务,是通过技术输出来赚取服务费,应与创新业务应视作技术营收。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小微及个人信贷(花呗、借呗等)业务本质上偏向金融模式。 国内知名基金的风控工作人员陈刚(化名)告诉“DoNews”,“蚂蚁集团的放贷资金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或者****机构发放的融资贷款,目前这样体量的蚂蚁集团一旦出了问题,一定会把风险传导到传统金融机构比如****等。” 从蚂蚁集团披露的数据看,2020年上半年由金融机构进行放款或已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98%,也就是说只有2%的贷款存在于蚂蚁的资产负债表上。 在陈刚看来,蚂蚁集团无疑拥有领先传统金融机构的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把控风险,但更好的技术并不能一劳永逸。“一定程度上会更好,但如果系统性风险来临,该还不上钱的人肯定会还不上,比如消费者都失业了,他信用再好也可能还不上钱。” 脱缰的蚂蚁=放大的风险? 这几天,中国国际经济副理事长黄奇帆分析蚂蚁借呗和花呗模式的一段话广为流传: “马云几千亿花呗、借呗,钱从哪里来?先****贷款,再发ABS。花呗、借呗30多亿资本金搞到了3000多亿,放大了100倍。这100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贷款没问题,他的30多亿,一比二点几放贷,****给了他五六十亿贷款,形成了90亿左右。 然后他去资本市场上搞ABS的时候,因为我们常规资本市场发ABS没有规定循环多少遍的约定,常规的一个小金融机构,如果放了10个亿贷款,去发ABS,10个亿再放出去,可能要一年,它循环三四次,已经两三年过去了,原来第一轮的资产早就收回了。 但是到了互联网上出现个特征,你只要有90亿资金进来,三天就发光了。发光又形成90亿贷款,再去发个ABS,马云90亿发了40次,形成了3600亿。所以当时还出现一个争论,央行说这个不行,太高,央****当然是正确的。发贷****说我没错,我一比二点几。证监会当时也参与一起研究,发现蚂蚁金服也没有违反全世界证券市场发ABS的规定。因为从来没有说过发多少遍,后来大家一商量,那就发5次。 所以马云现在说的花呗、借呗,都是他在重庆的资本,从30多亿放大到100多亿,再放大到200亿,有200亿的话****贷款一下就形成五六百亿,五六百亿再放个四五遍ABS,就可以形成几千亿。” 10月25日,黄奇帆也在外滩大会进行了演讲,而且和马云唱反调,表示:“让蚂蚁金融这些没有存款来源的金融机构放贷1000亿,是勉为其难,真这么搞,会搞出金融风险。” 但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黄奇帆和马云是老相识,蚂蚁旗下借呗和花呗,正是在黄奇帆担任重庆市长时在重庆成立的。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