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村淘到淘实惠,农村电商建设呼唤机场模式
“ 2015 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整个电子商务当中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加起来的电商销售额已经超过了一二线城市之和,所以电商未来在农村发展是很有潜力的。” 社科院的李勇坚向记者介绍,现在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1 万元,向 2000 美元迈进。消费升级的需求也发生在农村,这也促进农村电商的持续增长,整个农村的人均GDP在“十三五”末期要达到 4000 美元,农民的人均收入会达到2000~ 2500 美元。 “我们知道,消费经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定理,就是 1990 年的 1000 美元相当于今天的 2000 美元,过了这个坎以后整个消费模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勇坚向记者分析,一旦过了 2000 美元,消费者的行为将会从温饱型向审美型转变、小康型向康乐型转变、实物型向精神型转变。 此外,电商下沉到农村还会唤醒一些潜在需求。李勇坚提供的数据显示,农民上网购买商品只有20%是有目的性的,“这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一二线城市的调研数据正好相反,78%的人购买具有目的性,只有20%是随机性、冲动性的购买,说明商品的丰富度对拉动农村消费是非常有利的,电商也给农村的消费者赋予了更多的权力。”李勇坚总结。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认为,农村电商已经经历过早盘的布局到中盘绞杀,多个市场主体杀入农村市场,开展竞争,下一步随着竞争的深入,会从在线交易阶段转向服务体系搭建,他认为,目前在农村地区线上线下的融合分为三种形态: 一种是阿里村淘为代表的,从线上往线下大。 另一种是像供销,万村千乡计划,从线下往线上走。 还有一些电商平台,像淘实惠,到了一个地方,采取加盟、融入的方式,外来线上平台和本地线下商业主体携手,共同在当地做线上线下的融合。 汪向东将巨头入住农村总结为“平台自生态”,是以平台的生态模式为原则,外来平台进到一个县域,不管原有的市场生态如何,以自己的平台为主,更多采取一种外力挤压、乃至强力颠覆的方式,带来当地市场生态变化。像淘实惠、赶街这样的创业公司在做的“县域自生态”,“是农村电商发展中以县域已有的市场生态为主,通过本土生长和外来融入的方式带来变化,促进转型升级。” 汪向东预测,未来,这两股力量将会在农村战场上角力,同时,他指出,当前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的构建中,重复建设非常严重。“外来不同的平台,都在建自己独立的服务体系。就像国航、东航、南航等众多航空公司,业务每到一地,需要建自己的机场吗?这样,社会资源的浪费很大。” 他很期待农村电商也能有自己的“机场模式”,一个地方建一套开放接入、资源共享、一网多用的农村电商“机场”就够了。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