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马云家,其实海外电商也有流量江湖
有卖家在产品的标题或关键词或介绍中想方设法加入具有很高点击率的词。在卖一款玩具的时候,标题加入“指尖陀螺”;卖鞋子的时候在标题中加入“耐克”。还有一些卖家在标题或关键词中加入竞争对手的名字,比如说在销售耐克运动鞋的时候,在关键词中加入“阿迪达斯”,既有耐克的访问量,又蹭到了一部分搜索“阿迪达斯”的用户访问量。 卖家不惜用不诚信的手段让商品销量越高越好,这些手段屡禁不止。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一个平台让卖家在相对诚信的体系下运作流量。Facebook和Google就扮演了诚信卫士的角色。这类平台利用算法搭建起一套规则,促使流量买卖双方在相对诚信的体系下进行合作。 算法规则就像一把锁,将不诚信的手段锁住。但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各种人尝试各种手段来探索平台规则的边界,类似于配钥匙开锁。第一个配出钥匙的人是最大的赢家,他们秘而不宣,迅速利用新发现的流量发展壮大。配出钥匙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平台会改进规则,对锁进行加固。 但是Facebook和谷歌不会在只有一个人或者只有少数人发现流量红利的时候换锁,当发现流量红利的人数平台不能承受了,才会进行算法和规则的修改。这是因为修改规则要付出高昂成本,平台要承担人力成本以及上下游配套接口的版本升级成本。 更严重的是平台规则是为所有卖家设计的,因此修改规则相当于惩罚了平台上所有的用户,令平台的使用成本上升。复杂的平台使用方法会阻挡一部分人的使用,对平台的发展是不利的。平台为了禁止一些手段而修改规则,会导致平台使用复杂度上升,交易成本上升,平台本身就会丧失一部分流量。 下面有两个例子有助于你理解这件事情。 案例一:配钥匙换锁的故事(来自“顾小北的B2C”博客)。 Facebook是限制仿牌产品的投放的,比如不允许卖仿LV的包,这是原则问题,但有卖家就会卖仿牌赚钱。在 2013 年 3 月的时候,有一些卖家开始做跳转,先建正品的杂牌网站,比如杂牌正品包包。向Facebook发申请的时候申请到卖的包是正版的,因此Facebook的广告申请会通过。这时候卖家做跳转,用户点击广告就会从这个网站跳转到仿牌网站。发现可以做跳转卖仿品的卖家越来越到,Facebook就依据账号的活跃度、消费情况等数据对这些卖家进行限制,所以这件事只维持了大概 3 个月。 被Facebook发现之后,这波卖家决定养号,用真的钱卖正品产品的Facebook广告。大概卖了半个月的时间,Facebook又重新相信这些号是良民。 在获得Facebook信任之后,这些卖家在烧正品的基础上创建Facebook广告组,仍然利用点击广告进入正品杂牌网站再跳转到仿牌的方式烧仿品。同时为了避免Facebook查到,他们用了大批量的账号分散运营,并以 7 重的vpn去登陆Facebook,这样就追踪不到IP地址,人和信用卡无法关联。用这样的手法又持续 5 个月。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