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划算:佯攻者能否驱动阿里的自我革命?
答案是“排异”反应。聚划算这款低价产品,在本质上是“反阿里的”。首先,从价格定位上,聚划算定位于低价,这已经与天猫淘宝产生了冲突,其次,如果要实现低价,聚划算必须至少成长为与天猫、淘宝并列的产品线,而不是一个营销工具,而这就意味着,在内部要对天猫淘宝进行颠覆。 举个例子。倘若天猫通过平台补贴将一款商品降价为正常售价的70%,并且进行不限量补贴,那么必然是对品牌商店铺的一次冲击和颠覆。同等商品相比选便宜,是消费者必然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天猫的品牌商店铺将首先受到冲击,消费者会优选聚划算渠道,而不再是天猫店铺,这样一来,必然会遭到天猫店铺的抗议。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现在的天猫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要动摇天猫的基础逻辑去做聚划算,目前来看仍然得不偿失。 那么,如果不是靠补贴,而是要求天猫店铺转型做聚划算,是否可能? 这里要记住,聚划算的核心是低价,在品牌商要付出3%左右的扣点和聚划算的交易费用情况下,品牌商根本无法维持长期低价。 因为拼多多的低价是拼多多放弃了盈利带来的利润空间让渡。这也就意味着,阿里除非放弃3%的天猫交易佣金,并放弃20%左右的广告利润,才能保障入驻的品牌商至少在成本上与拼多多站在同一个水平线。 而目前,阿里的核心收入来自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交易佣金;第二个部分是广告和其他收入。 因此,聚划算所设计的低价体系若要真正建立起来,就意味着阿里必须舍弃(1)天猫体系(2)巨额的利润回报(3)因为利润大幅下降带来的市值损失(4)大文娱、新零售等亏损业务线的受损。 这是一条整个阿里巴巴体系的连锁反应。因此,聚划算迄今为止,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佯攻部队,而不是一个独立业务单元。尽管阿里巴巴投入数十亿元试图建立品牌心智,但从业务上看,限时限量补贴的聚划算依旧是一个天猫体系内的补充型营销工具。 阿里巴巴必须自我迭代 变革和进化之所以困难,核心在于固有系统的强大阻力。变革力与阻力交锋时,也会给企业带来阵痛和损失。 拼多多证明了低价优惠电商逻辑的可行性和前景,阿里也重新推出聚划算,作为积极反思、自我变革的信号。 但阿里对聚划算的时冷时热的态度,也证明着这种变革的困难。 这样的矛盾能从产品的动向中清晰看出。在聚划算宣布推出百亿补贴的当天,淘宝APP、聚划算APP上都没有找到明显的入口。 淘宝把“百亿补贴”放在一级入口后,很多消费者慕名跑到“百亿补贴”页面进行抢购,但发现商品往往只有100件、1000件,还需要限时抢购。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淘宝APP日活超过3亿,以千分之一的转化率来算,也有300000人同时去抢一件商品。最后的结果是有1000人很开心,剩下的299000人开始骂人。 补贴的初心是好的,有些商品价格确实比其他平台便宜,但消费者却买不到。这样的结果就是消费者的期待变成了怨气,在社交网络上发泄。聚划算的微博下,不少消费者跑去留言质问,“耍猴吗?” 此刻阿里内部,想必也在上演着激烈的争论。一种是将“百亿补贴”视作吸引下沉市场用户的营销手段,另一种则是将“百亿补贴”作为阿里变革的关键点,希望持续、长久的做下去。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