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京东的唯品会,才是好“特卖”
作为以特卖起家的电商平台,十年间能够在电商混战中脱颖而出,在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摸准了中产人群对“名牌折扣”的追捧,运营效率对其而言非常关键,拓展多元业务并没有错,如果背离用户来平台买特卖的这一初衷,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重新聚焦服饰品类 多元化“刹车”背后,唯品会在2019年重新开始聚焦赖以起家的服装特卖。 据唯品会首席财务官杨东皓透露:”在2019年第四季度,服饰穿戴品类为公司贡献了70%以上的GMV。” 唯品会的发展历史中,经历过三次大的变革,服装特卖一直是核心的业务,是唯品会能够成长为百亿市值小巨头的功臣。 2008年唯品会成立初期,唯品会创始人沈亚、洪晓波参考的是一家法国主打奢侈品限时抢购的网站Vente Privee,这家网站在国外很火爆,很多折扣奢侈品一经上线就被抢购一空。看到这种限时抢购模式的魅力后,两个人回国创立了唯品会,并在法国豪掷重金购来大量折扣奢侈品,囤积在广州仓库,在唯品会上开始奢侈品闪购特卖。 然而,开张的头三个月,唯品会线上订单非常稀少,大批的货物积压在了仓库。 沈亚和洪晓波在经过多次开会探讨后,认为唯品会做特卖没问题,关键在于选错了产品。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当时中国对奢侈品的接受程度并没有这么高,尽管是打折商品,依然超出普通人的价格红线,最终两人决定转做大众品牌。 唯品会特卖形成了“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三个特点,逐渐的唯品会也成为品牌商处理库存的重要渠道。 众多商品品类里,服装最容易产生库存。例如,美国折扣电商T.J.Maxx中的服饰销售收入占比就过半,不过占比呈现着逐年下降的趋势,家居是近年重点发展品类。至今,唯品会特卖品类也已呈现非常的多元化,可服饰品类依然占据着营收的大头。不过,T.J.Maxx现在的市值在700亿美元,是唯品会一个重要的参考,想要实现新的增长,如何让平台上特卖的品类多元起来很重要。 2015年唯品会迎来高光时刻,也开始了向周边扩张的雄心。这是唯品会第二次重要的转型,不过由于方向问题,许多新业务不仅未能和主营业务产生协同效应,甚至“左右互搏”,给老用户带来了困扰。 2014年唯品会以1.25亿美元收购了乐蜂网75%的股权,成为最大股东。从服饰到化妆品,似乎都是在主打时尚女性的生意。然而,乐蜂网并非做特卖起家,与唯品“联姻”后,乐蜂网开始频频发力特卖模式。 相比于服饰行业的生产力过剩和竞争的剧烈程度,化妆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品类,高档化妆品毛利高,但品牌商对价格体系的控制很严格,电商很难拿到“诱人”的价格;而中低档化妆品品牌本身毛利就低,电商同样很难复制特卖模式。 去年8月28日,乐蜂网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停止运营通知,乐蜂网将在2019年9月18日正式停止运营,正式宣告这次“尝试”的失败。 特卖模式决定了唯品会的成功,也成为其扩张时的一个“紧箍咒”,并不是所有商品品类都适合做大规模的品牌特卖,将重心回归到服饰品类,对于暂时未找到“出口”的唯品会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 服装企业健康的库存率应在30%左右,而国内的服装企业平均库存率为有时会达到40%至50%。一项数据统计发现,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A股83家服装公司库存总共达到854.18亿元,远远超过这些公司的净利润总和(118.68亿元)。 对于服装企业而言,现金流是一个命脉,亏本尚且有机会“来年再战”,如果不能将大量库存转换成现金,将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服装行业库存压力越大,越会“清仓甩卖”,这为唯品会提供大量的特卖商品。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