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归国精英这一年:飞上枝头、跌落谷底、集体出轨、中年危机和再次逃离
“这是我一直想要的生活。事业上视野更宽,能够看的更远。”邹嘉表示。回国的确满足了他曾经在硅谷对于回国的这些设想。他身上的硅谷光环的确在入职时让他比其他竞争者更有优势,也让他获得了更高的薪资待遇。但这样的光环可能也就能持续一个季度,之后,只有过硬的能力才能给他的硅谷光环续命。 在他周围,从Uber美国离职回国加入摩拜的大概有4、 5 个人。其他从Uber加入摩拜的员工也发展得很顺利——在美国可能只是一个Tech Lead,但是到了摩拜以后基本都升任了高级经理。一次回国的跳槽基本能让他们职位上升两到三个台阶,如果在Uber硬熬的话,最少也要六七年。 邹嘉在加入摩拜之后,也曾经作为说客劝说硅谷同行回国一起奋斗。但因为曾在就职Uber时和Uber签署了员工准则,所以离职一年内他并没有主动回到美国挖前同事。这样的潜规则其实硅谷各大公司都有,但即使他不主动开口,一些Uber的前同事看他回国发展不错,也会主动请求被推荐尝试回国。 选择比能力更重要 尽管各自的想法不一样,但是受访者们都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选择比能力更重要。 更多情况下,喊硅谷华人工程师回家的中国公司内心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渐渐认清一件事——硅谷工程师越来越不“值钱”。 “ 2013 到 2015 年是中国投资人在硅谷的投资热,那个时候硅谷华人随便创业个公司就会有大批的中国投资人抢着塞钱。”吴睿智说。出门问问、小红书都是那一阵子抓住机会的硅谷华人的成功案例,这两年,反而是回国加入科技公司的潮流来了。 曾经在Oracle硅谷总部做工程师,最终在 2015 年回国下海创业成为了跨国猎头的吴杰也有同样的看法。几个月前,他们为包括阿里巴巴、携程、京东在内的中国科技巨头在美国开了招聘会来吸引美国华人工程师等人才加入回国大军。“活动报名近 3000 人,到场的人数也不低于 1000 人。”吴杰说。 严格意义上讲,吴杰自己也是个硅谷工程师回国的例子。他比一般工程师能说会道,更外向,也更有生意头脑,用旁人的话说,“看着完全不像是工程师。” 那些已经回去的人,每每晒在朋友圈都是一副“成功人士”的样子,总能让还犹犹豫豫留在硅谷的工程师心里好一阵发痒。“创业圈子里的人口中只有好消息。”吴杰开玩笑道。 被这种“好消息”刺激久了,一些硅谷华人也想着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依靠回国让自己瞬间身价倍涨——成为下一个李志飞,下一个邹嘉。 但不幸的是,“硅谷”二字已算不得金字招牌,至少对于已经套路门清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来说。 “我们给这种大型科技公司递出去的来自硅谷的简历, 20 份也就有一个人能拿到录取通知,有的时候待遇还特别一般。”吴杰说,BAT已经不愿意为硅谷标签付出高额的代价了。 “相对比前一两年加入中国的科技独角兽成为CXO,或者加入BAT直接升任副总裁,现在硅谷回去的人已经错过了好时候,越来越不值钱了。”硅谷的品牌效应在变弱是吴杰这两年的感受,尤其那些本身在硅谷级别就不高的,或者所在的组不是公司核心业务的工程师就更难以得到BAT的另眼相看。 Google广告组的普通工程师可能能收到 20 个录取,但是另外一个边缘项目的高级工程师反而一个录取都收不到。在招牌硅谷回国技术人员的时候,能力和能为公司提供的实际价值才是第一位的,但很多想要回国的工程师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仍然把硅谷的发达、尖端当作是自己的标签。他们没有意识到,想要通过回国这个跳板获得高薪水、高职位,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编辑:西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